扎根雪域高原 守护钢铁格桑——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中铁建工第三公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安质环保部部长薛海江

扎根雪域高原 守护钢铁格桑——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中铁建工第三公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安质环保部部长薛海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1 09:1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1-21 09: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海拔3600米的西藏高原,稀薄的氧气挑战着人类生存极限。然而,有这样一位建设者,他扎根雪域13载,以“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筑牢安全屏障。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中铁建工三公司西藏自治区医院项目安质环保部部长薛海江。​

2012年,农村出身、技校毕业的薛海江进入中铁建工集团工作。刚到施工现场,薛海江发现自己的职业技能、操作经验和知识储备都十分欠缺,他不放过现场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闲暇时积极向师父和技术人员请教,下班回家后,又会拿起厚厚的资料和制度规范开始钻研,妻子常打趣说:“参加工作了反而像要高考的学生一样用功读书,早干吗去了!”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13年来,薛海江一共写下了1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啃下了40余本安全生产专业书刊,先后掌握了焊接、水电安装等专业技能。薛海江先后在北京、郴州等地从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他深知这些工人和自己一样,是一个家庭的丈夫、父亲、儿子,他们的安全维系着千百个家庭的命运,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程的安全生产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让薛海江养成了“时时放心不下,勤记录、勤思考、勤落实”的工作习惯。

2019年,得知公司即将承建西藏自治区医院项目,薛海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然而,3600米的平均海拔、平原60%的含氧量、昼夜大温差、强紫外线等挑战也摆在眼前:家人和同事都担心薛海江身体吃不消。果然,抵达拉萨的第一天,剧烈的高反就给了薛海江一个下马威,头痛欲裂、胸闷气短,爬楼梯时小腿像绑着一块大石头,没几天,薛海江就被晒成了一个“红得发紫的高原红”,但他告诉自己:既然来了,就必须挺住!

进场不久,听说堆龙德庆区某工地的一位外地工友因为急性脑水肿晕厥在了钢筋棚内,因为安全巡查不及时被发现得晚,就再也没醒来。这次事故虽然没有发生在薛海江的项目,但也极大地警醒、触动了薛海江。

在工地上,工友们常说薛海江有一张“包公脸”。的确,在安全面前,他从不讲情面。还记得临近全国钢结构金奖验收,薛海江在巡查中发现一处6米高的脚手架未按规范搭建,钢管间距过大,扣件松动。班组负责人求情说:“工期紧,能不能通融一次?”薛海江当场黑了脸:“赶工期就能拿人命开玩笑?今天心存侥幸,明天就是定时炸弹!”他要求立即拆除重建,并在全员大会上点名批评。有人说他“太较真”,但他知道,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红线决不能跨越一步。

一个宿舍的工友问薛海江:“你就是一个农民工,这么拼,图什么?”薛海江说:“我们安全管理人员不分正不正式,只要走进工地,就都是施工现场的‘定海神针’,也是扎根雪域高原的‘安全钉子’。”

六年来,薛海江坚持每天早到半小时、晚走半小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排查两次,确保从源头切断风险链,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立即制定措施,定时定人整改。施工高峰期,薛海江要负责100多名藏族工友的安全管理工作,刚来项目的小年轻笑薛海江有“强迫症”,但他清楚,正是这种“强迫症”,才创造了项目全周期零事故的纪录。

西藏自治区主要领导来视察时称赞道:“这是我见过最标准的安全工地!”那一刻,薛海江眼眶发热,他感到所有的坚持都值了!在全体建设者的努力下,项目先后荣获了“西藏自治区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工地”“中国钢结构金奖”等荣誉。

在项目部,薛海江牵头制定了《高原施工安全二十条》,细化了30多项应急预案,把工地电工、焊工、塔吊、挖机等90多项安全操作规程都融入安全施工程序中。在拉萨,风沙大、植被少,扬尘治理是一大难题。传统滤网覆盖成本高、效果差,薛海江便带着团队研究新技术。经过上百次试验,他们采用液态环保结壳型抑制剂喷洒回填土,抑尘效率达到98%,还能抗11级大风。这项创新不仅让工地告别了“灰头土脸”,更成为西藏扬尘治理的标杆案例。

安全管理不能只靠监督,面对藏族兄弟缺乏专业技能的现状,薛海江以身作则,考取了注册安全工程师,并自学藏语,主动帮扶藏族同胞增强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实现职业及薪资的跨越。他深刻认识到:项目安全不仅要筑牢工程,更要筑牢人心,许多藏族同胞渴望就业,但缺乏专业技能,于是他牵头办起“双语夜校”,白天教技术,晚上教汉语。第一次上课时,一位叫扎西的藏族小伙怯生生地问:“薛老师,薛海江能学会电焊吗?”薛海江拍拍他的肩膀:“只要肯学,没有不可能!”

传统培训就像高原煮饭,水烧不开,知识也煮不熟。薛海江尝试打破传统的说教模式,白天示范标准操作,夜晚翻译安全手册,主创了“汉藏安全结对”机制,推进汉藏两族安全员的结对帮扶;引入VR技术,让工友“亲身”体验高空坠落、触电等事故场景;针对不同岗位,薛海江开发定制化课件,用案例视频、互动问答让培训“活”起来。一位藏族工友在培训后感慨:“以前觉得戴安全帽麻烦,现在才知道,它是保命的‘金钟罩’啊!”

如今,项目部已经培养出像扎西这样的藏族技术骨干20余名,人均日薪增长一百多元,他后来特意感谢薛海江说:“薛部长,我现在也能养家了,谢谢你!”2025年1月7日,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薛海江筹集采购了许多急需物资并联系运输车辆,在当地救援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全力协助定日县抗震救灾工作,为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贡献建工力量。每逢藏族雪顿节,他们都会邀请薛海江一同参与,看到眼前“汉藏一家亲”的和谐氛围,薛海江深感自豪。

扎根雪域高原五年,薛海江心中也有难以言说的愧疚。女儿高三那年,正是项目攻坚的关键期。薛海江答应她“高考前一定回家”,却因为忙于现场而一次次食言。每次视频,她总强装轻松:“爸,我模拟考又进步了!你放心,我和妈妈都好。”可挂断电话后,薛海江常望着项目部不远处的雪山发呆,妻子默默扛起整个家,自己却连家长会都没参加过……但女儿的一句话让他释然。女儿说:“爸,你在西藏建医院,是在救更多的人,我以你为荣!”

2021年6月30日,薛海江作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当天一大早,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劳模们齐聚天安门广场,身处这片红色的海洋,薛海江不自觉地和身旁的人一起颂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观礼正式开始、国歌响起时,薛海江泪流满面:如果个人的牺牲能换来万家安康,便是此生最大的值得!”

薛海江亲自守护这朵承载太多使命的“钢铁格桑”、让西藏人民离“大病不出藏”的愿景更近一步,薛海江觉得这比任何奖章都要珍贵。多年来,先后有50多名中铁建工集团的职工同薛海江一样,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干劲努力奋斗。虽然,他们有些已经调离项目,但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也被他们传递给了一批又一批新的青年职工。薛海江坚信:“这些新鲜血液一定也会像当年的自己一样,把老西藏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努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高原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在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队伍里,正有无数个像薛海江一样心怀热爱,扎根一线的劳动者,在时代的答卷上努力留下属于奋斗者的荣光。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记者:闫东洁 通讯员:杨宇星星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