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一场跨越千里的教育接力正在书写着动人的故事。去年八月,55岁的张华革告别天津的亲人,带领6名教师组成教育帮扶团队,奔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担任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学校长。这位资深教育工作者的到来,为当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不是来‘镀金’的,是来‘攻坚’的。”张华革的这句话道出了天津教育援青团队的初心与使命。尽管家人和同事都担心他年过半百难以适应高原环境,但他毅然踏上了这片热土。到任后,他在一个月内完成调研报告,持续推进《“组团式”教育帮扶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学校基础不差,但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亟待更新。”
“组团式”帮扶结出累累硕果
天津的教育援青不是零敲碎打的帮扶,而是系统性的“组团式”支援。这种模式围绕“示范引领、资源引入、人才赋能”三大路径,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援体系。其中,“天津黄南班”已成为异地办学的标杆,办学规模扩大至19个班、800名学生,高考录取率达85%以上。同时,天津师范大学黄南州新时代高级中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民航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支教团落地尖扎县中学,持续为基层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教育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耕耘必有收获。同仁市教育局局长李本扎西欣喜地表示:“过去同仁市本科上线率长期在50%左右徘徊,今年第一民族中学就实现67%的升学率,全市教育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25年高考,该校本科上线人数从129人跃升至227人,升学率达67%;文科状元被南京大学录取,距清华北大仅差3分。
更令人欣喜的是,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深刻变化。自主研讨的学习小组、追着老师提问的学生,成了教室里常见的风景。这些变化彰显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型正在这片高原土地上悄然发生。
打造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天津教育援青不仅注重当下成效,更着眼于长远发展。通过系统强化师资队伍,有序选派170名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黄南教师到天津集中培训,有效开拓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学水平。这种“人才赋能”的帮扶模式,正在为黄南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学书记公保南加道出了当地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我从小就向往天津,2012年去天津听课,深切感受到两地教育的差距。如今,非常感谢这些远道而来的老师,离开自己的家人来到这儿,为我们的同仁的教育发展,下了很大的功夫,非常感谢他们。”
从最初的硬件设施建设,到如今形成“示范引领、资源引入、人才赋能”三位一体的高质量教育支援体系,天津用真情与智慧为黄南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片高原上的教育之花,正在津青两地的共同浇灌下绚丽绽放。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记者: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