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津工业大学中华器物艺术高等研究中心,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漆香。整个空间的设计呈“卷轴”状,入口为卷轴开端,观众自此处步入,依次穿越八个主题展区,宛如在一部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中行走,亲历中华工艺的源流与演变。
研究中心展示着众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器物作品,其中就有郑勇工作室的陶胎漆器代表作。一件件陶胎漆器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似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所谓“陶胎漆器”,以陶为骨、以漆为衣,其工艺可追溯至战国至东汉。郑勇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复原了这一失传技艺,形成包括高古胎、高古釉、跳刀纹、犀皮漆、晕金、百宝嵌等在内的系统工序。每件漆器都需反复上漆、晾干、打磨,历时数月方能完成。不同阶段的作品展现出由素到彩、由粗到精的变化,凝聚着传统工艺的耐心与节奏。
今年夏天,“郑氏漆器”亮相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带去两件特别为峰会创作的作品,主题为“太平有象·晕金缠枝葡萄无极纳福罐”。一件陈列于主会场,一件展示在新闻中心非遗体验区。“葡萄象征繁荣昌盛、缠枝寓意团结相连,我们希望以古人之意,寄今人之愿。”郑勇说。
除了传承古法,工作室也注重技艺的当代延展。团队将漆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文创饰品、茶具、笔筒等产品,让非遗技艺融入日常生活。同时,面向师生与公众开放体验课程,吸引更多青年了解并亲手实践漆艺。研究生于耀坤表示:“漆器的学习没有太高门槛,关键在于亲手去做,坐得住。”
近年来,郑氏漆器团队立足高校平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AI技术相结合,不断拓展非遗的当代表达。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和机构收藏,并走出国门,与德国、蒙古、意大利等国开展文化交流。
“守正创新,是我们的底色。”郑勇说。“我们希望让中国的漆艺,不只在博物馆里被看见,也能在生活中被使用、被喜爱。”
行程的尾声,卷轴缓缓收拢。这不仅是一场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巡礼,见证着中国工艺精神的赓续与新生。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黄鳞壹 罗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