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五大道街区,一座洋楼静静矗立。漫步在北疆博物院,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玻璃展柜里沉睡的化石,木质楼梯上斑驳的痕迹,都在诉说着中国科学发展的百年历程。
推开厚重的铁门,时光仿佛倒流回1914年。桑志华曾于1914年来到天津,在中国北方从事科学考察事业25年,行程5万多公里,采集大量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人类学等藏品,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完好保存至今的百年博物馆,是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座“活化石”。展柜里陈列着20余万件标本,仍在向世人讲述着跨越百年的科学传奇。
走进博物馆展厅,举目可见一具巨大的剑齿象头骨及下颌化石被悬挂在天花板上,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具剑齿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也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古生物展厅里,一副完整的披毛犀化石昂首而立,这件镇馆之宝是桑志华1922年在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发现的,而且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两具之一(另一具在巴黎自然博物馆)。披毛犀是生活在更新世时期的犀牛,也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牛,距今只有一万年左右。
此外,天津自然博物馆还通过数码技术把1.9万余件(套)藏品逐件逐页地进行数字化,并建立数据库与文献服务平台,让馆内的所有专业人员能方便地对这1.9万余件(套)藏品进行检索、阅读,为北疆文物的研究与挖掘打下坚实的基础。
百余年前,北疆博物院就是学子们向往的科学殿堂。跨越世纪,这里已成为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生动课堂。在北疆博物馆,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已形成有机整体。通过VR技术,观众可以穿越时空,亲历史前世界,深入理解馆藏价值。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活化石”,北疆博物院近年来已成为天津文化旅游的新地标。这里不仅是自然标本的宝库,更是一座活的科学殿堂,让每个到访者都能在方寸之间,感受文明交流的脉动与科学精神的传承。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刘源清 王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