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专场

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专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30 21:0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30 21: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29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史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洁、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涛、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志军、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邓小文出席,介绍“十四五”时期天津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史津介绍:

“十四五”以来,我们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鲜明。

下面,重点从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一是美丽先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我们坚持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统领,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典范。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持续完善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机制,联合发布4批93条措施清单,连续8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持续实施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建设5条跨省零排放货运通道,试点运行7条零排放货运示范线路,推动华北区域综合性危废集中处置中心在津落地,打造危废跨省“点对点”高值化利用典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步大幅改善,“上合蓝”“环境美”成为新常态。美丽示范样板建设各美其美,建设西青区等5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蓟州区等5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海河河北段、子牙河红桥区段、蓟州州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寨上街、中新天津生态城岸段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宁河区获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和“自然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获批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我们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加快结构调整绿色转型,严把新改扩建项目准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实施传统产业集群整体绿色化提升改造。全市煤炭消费较2020年下降155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28.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由7.1%提高到13%。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8%,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内部短倒车辆、干散货码头短倒车辆全部实现新能源化。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推进重点企业碳交易履约,碳市场连续10年履约率100%。“十四五”以来,创新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激励企业使用绿电、获减排收益1.4亿元,同时实现碳减排400万吨。

三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成果丰硕。我们坚持把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污染防治攻坚的优先领域,用天蓝、地绿、水清展现生态宜居城市形象。蓝天保卫战方面,以固定源减排、移动源转绿为核心,推动全市4家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5家平板玻璃和13家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完成提标改造,51台煤电机组达到燃气排放水平,新能源机械保有量达到3万台、比2020年翻了一番多,全市绩效AB级和引领性企业达到578家,较“十三五”末增加363家。碧水保卫战方面,持续开展建成区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短板,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一口一策”分类整治4700余个入河排污口。净土保卫战方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加强重点行业腾退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累计完成151个村环境整治、203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四是生态保护修复得到全面强化。我们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严格生态修复监管,持续开展“绿盾”强化监督,应用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开展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加强对疑似问题线索的核实与处理,圆满完成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任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建立全市生物多样性统筹协调机制,打造临港湿地公园等13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5个区域入选国家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全市观测到的鸟类增至475种。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完善生态安全协调机制、新污染物治理推进机制,建立覆盖全市1.5万家企业的危废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深化化工园区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南港工业区新污染物治理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试点,全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年使用量较2022年降幅达19.4%。

五是环境治理能力实现整体性提升。我们坚持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强化法治保障,推动完善以《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统领、7部单项法规为支撑的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健全公检法环联动机制,严厉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等各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政策引领,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健全建设项目环评分级管理制度,推进12类建设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两审合一”;出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创新实施新建项目污染总量指标“先用后补”“跨区调剂”“差异化替代”。强化科技赋能,完善在线监测、柴油货车等监控平台,7900余家工业企业安装工况用电设备,重点排污单位实现24小时监控,卫星资源、无人机航拍等手段的“天空地”一体数智化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五年来,全市生态环境持续稳定改善,2024年PM2.5年均浓度38.1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20.6%,优良天数比率73.2%、较2020提高6.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3天、较2020年减少8天;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总体稳定,12条入海河流稳定消劣,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今年截至9月底,全市PM2.5浓度33.1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0.8%,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谋篇布局“十五五”生态环保工作。以建设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统领,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大力实施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行动,打造更多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细胞示范样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