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解读《天津市高等院校向企而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政策吹风会。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市科技局副局长赵莉晓、市工信局二级巡视员李学杰、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王洪出席,介绍《天津市高等院校向企而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罗延安介绍:
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近期,市教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天津市高等院校向企而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向企而行行动计划》)。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近年来,天津市扎实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持续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在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成效显著。2024年举办高校与企业对接活动220余场,天津市高校共承担横向项目8681项,较上年同期增长44.1%;合同总额3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9%,均创历史新高。在推动提升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我们在工作中还需着力解决“资源供给机制待完善、人才素养需提升、企业参与动能未充分释放”等问题。
为此,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研究制定了《向企而行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推动天津市高等院校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天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学科专业建设与重点产业及服务业需求的适配度,以教育强市建设的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天津力量。
《向企而行行动计划》聚焦“构建新型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更新发展理念,精准锚定国家重大战略与天津市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优化学科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效能等3个方面,明确了13条具体举措,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在学科专业布局、急需人才培养、重点企业服务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推动学科产业对接,绘制学科专业—产业行业对接图谱,实施学科专业与产业链“适配工程”,推动二级学科、专业与重点子链精准契合,构建“人才供给-社会需求-高质量就业”三位一体闭环生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全面实施天津市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学质量评估、办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发布普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灰白名单、高职专业建设三张清单,建设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推动高校联合企业,建设若干产教融合型学科交叉中心,孕育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面向未来产业,提前布局。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打造“高等院校+产业园区”模式。推广校企联合培养,深入推行订单班、学徒制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布局产教融合平台,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的运行机制。打造非学历培训项目品牌矩阵,形成“教育-产业-社会影响”的良性循环。加强校企双师培养,在聘任、教学、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优化。打造优质教学资源,以校企合作形式建设新型项目式课程,打造实践教育平台、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市级人工智能教学与实践示范项目,遴选“人工智能+”典型案例,建设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校企精准对接、用人需求智能匹配,实现校企共育AI人才。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以科技创新赋能技术创新,实施“千团千企2.0”计划,精准对接校企需求,推进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提高高校专利应用转化效率。以人才赋能产业发展,完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出台高校“校招共聘”引才用才实施方案,组织“千名博士津企行”“访企拓岗促就业”等行动,建设10余个产业智库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以改革赋能成果转化,推进成果转化“三个一”行动落地见效,建立“中心+节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天开园落地转化。以创业赋能企业孵化,深化天津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高校师生利用原创技术创办企业,推动高校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下一步,市教委将会同相关部门,专项推动《向企而行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确保《向企而行行动计划》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