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成果】天津静海:循环经济与健康产业协同培育新动能

【“十四五”成果】天津静海:循环经济与健康产业协同培育新动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2 18:2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12 18: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近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静海区专场,就静海区“十四五”规划、培育国家级经开区新质生产力等情况进行发布。静海区委书记殷学武介绍,未来五年,静海区将充分发挥子牙经开区循环经济特色优势、发挥团泊区域健康资源集聚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

天津市静海区委书记殷学武在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区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健康产业、循环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动能加快聚集,传统产业加快提质。全国焊管生产基地、全国五金制品出口基地、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中国乐器产业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四上”企业超过20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978.8亿元;出台479项改革举措,创新搭建“静心办”“智慧审批”等平台;高端乐器产品在欧美中高端市场占有率达45%。

产业革新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4%。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在子牙经开区揭牌启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构建。团泊科创园区纳入天开高教科创园,协和留创园、大学科技园承载功能日益完善,成为天津大健康产业科创廊道。

城乡融合上,乡村振兴、交通建设、文旅商贸等领域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团泊健康城作为绿色现代化新城加速崛起,城乡路网、管网、公交、能源等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37万吨以上,“三农”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民生改善上,十项民心工程每年高效推进,教育、医疗、生态等领域高质量发展,组建11个教育集团和16个办学联盟,建成11家养老服务综合体、27所老年(社区)学校、411所老年(社区)教育学习中心,这些举措见证了静海的“大民生”提质。

子牙经开区作为全国首个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国家级园区特色优势,静海区深入实施“1+8”行动方案,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综合物流枢纽、健全投融资服务、完善回收体系、建立跨境贸易体系等方面,构建“废弃物—再生资源材料—大城市基建”协同发展体系。

同时,发挥团泊区域健康资源集聚优势,打造天津大健康产业科创廊道,依托园区内优质创新平台载体,建好协和天津基地、打好“协和牌”,发挥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伯礼院士专家团队作用,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大健康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发布会现场,静海区集智能机器人、循环经济、自行车、乐器等代表产品,以及史记泥塑、独流糕干、独流老醋等非遗名品集中展现,吸引与会者驻足打卡。近年来,静海名品“火热爆款”,引得八方游客,彰显了静海在产业变革、经济升级之外的人文底蕴。

殷学武表示,静海区未来五年将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合作区、健康产业发展引领区、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力行区、高品质生活践行区。具体而言,将从两个方面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充分发挥子牙经开区循环经济特色优势,加快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合作区;二是充分发挥团泊区域健康资源集聚优势,打造天津大健康产业科创廊道。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