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上合组织峰会在天津召开,展现天津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和历史脉络、文化特色与发展活力,推动天津与“上合组织大家庭”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8月26日,“丝路百城传”“译介工程”丛书之《天津传:海晏河清看津门》(俄文版)新书首发式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举行。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丁志涛,天津市委宣传部对外推广处处长孔卫锋,《天津传:海晏河清看津门》作者徐凤文,俄中“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会科技创新理事会理事长谢军,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校长李迎迎出席新书发布仪式,并共同为新书揭幕。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外文出版社、天津外国语大学通力合作,出版了“丝路百城传”丛书之《天津传:海晏河清看津门》(俄文版)。该书也是中国翻译协会“译介工程”丛书的首部发布作品,将亮相上合组织峰会新闻中心,成为中外文化互鉴的窗口、民间交流的纽带,搭建起一座兼具文化温度与现实意义的交流桥梁,为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黄玉龙在讲话中指出,今年4月,中国翻译协会在2025年年会上首次对外发布“译才”“译介”“译研”“译训”工程,即“四译工程”,《天津传:海晏河清看津门》(俄文版)就是“译介工程”首批入选作品之一。该书的出版是“四译工程”从理念走向实践、从蓝图走向现实的重要标志。未来,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将继续依托天津国际语言服务中心、“四译工程”等机制,持续深化与天外及业界、学界的合作,发挥各方优势,积极回应国家发展需要和行业实际需求,推动“译介工程”产出更多优秀成果,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真正实现全球化表达、区域化适配、分众化触达,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丁志涛在讲话中表示,《天津传》是“丝路百城传”丛书的重要作品。“丝路百城传”作为国际出版界第一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套大型城市传记丛书,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也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创新实践。《天津传》(俄文版)的出版,将为天津走向世界、世界走近天津搭建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桥梁。外文出版社将继续发挥国际传播与人文交流主渠道作用,用融通中外的语言和叙事,向世界讲好天津故事、中国故事。
孔卫锋在讲话中对天外的翻译专家和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上合组织峰会召开在即,《天津传》(俄文版)应时而出,为世界知天津、懂天津搭建了桥梁,为天津观世界、阅天下提供了窗口,将更好地助力上合组织国家之间国相交、民相亲,也会更好地向上合乃至世界宣传天津、展示天津、推广天津。
徐凤文在发言中表示,《天津传》的创作,希望是献给这座河海之城的城市情书,希望让更多的新、老天津人能通过它更多地了解、读懂这座城市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质,通过文学化的历史在场叙事,讲述天津何以成为天津,建构对这座城市的文化与情感认同。《天津传》(俄文版)是对天津城市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翻译传播,能让俄罗斯及俄语区读者了解天津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与城市魅力,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周红蕾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始终坚持“四个服务”办学使命,发挥多语种优势,积极投身于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事业,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天津传》(俄文版)的成功发布,正是学校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学校将借助各类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加大对《天津传》(俄文版)及其他文化译著的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天津文化。
李迎迎在介绍《天津传》(俄文版)翻译情况时表示,翻译团队确立了“忠实”与“传神”两个基本原则,坚持“专业译者初译,外籍专家润色,国内业界专家审定,沟通编辑及作者”四方协作的工作模式,努力做到历史语境与专业词汇的忠实把握,城市活力与节奏韵律的精准再现,集体记忆与感官体验的生动还原。《天津传》(俄文版)的推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生动实践,不仅为世界打开一扇读懂中国的“天津之窗”,更展现了立足自身文化根脉、开展国际传播的文化自信。
《天津传》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城市传记。它超越传统文史读物的框架,以文字纪录片式的叙述,赋予城市历史以温度与情感。书中不仅记载历史名人的传奇、普通市民的智慧,更刻画了九河下梢的地理经纬与中西交融的文化景观,通过鲜活的人物与故事,勾勒出天津从古至今的文化脉络与城市精神。这座城市既承载着中国近代“百年变局”的历史痕迹,也彰显着当下开放合作的时代气质。《天津传》(俄文版)为外国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代化与全球化进程的鲜活样本,有助于彰显中国城市的包容性与现代性,促进深层次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与情感共鸣。
多年来,天津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外”的特色、“语”的特长,实施全国唯一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国家特需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依托“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翻译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国际语言服务中心”等平台,大力开展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工作,持续深耕文化外译和学术外译,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完成《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式现代化》等60余部文献外译任务,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译世界、译中国、译天津”为品牌,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