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区文旅局组织举办文旅融合实践锻炼班,选派文旅领域干部赴山西大同学习考察、跟岗实训。近日,实践班学员顺利完成为期三个月的跟岗实训,年轻干部们深度融入大同市文旅局、文物局等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用好两地资源,既锤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干事之能,又进一步推动了两地文旅融合发展,圆满完成了跨区域实践锻炼任务。
组织搭台 赋能干部成长成才
“今年5月,我们与大同市委组织部签订干部教育互培协议,通过跟岗实训、课题研究等方式,围绕文旅、投融资、招商引资等领域开展双向‘沉浸式’实战培训,进一步开阔两地干部工作视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领。在此基础上,我们聚焦大同市厚重的历史资源和丰富的文旅产业发展经验,选派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大同文旅部门跟岗实训,融入当地文旅事业发展,在学习交流中碰撞思想,打开格局,创新招法,实现干部成长与文旅合作‘双赢’”。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据悉,本批实践锻炼学员全部安排在大同市文旅部门实训,深度参与大同市文物保护与修复、非遗传承与活化利用、特色文旅品牌打造、文旅活动筹备、文旅业态创新、文化场馆管理、文旅企业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实训期间,学员们以文化为纽带,依托一系列特色活动,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两地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海文明 共架文博协作桥梁
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作为两种典型的文明类型,各自展现了独特的发展轨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特征。实训学员化身文化传播“使者”,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讲好海洋故事,让大同人民群众近距离感受海洋的魅力,也让滨海新区的海洋文化以创意形式走进大同千家万户。期间,成功推动两地博物馆联合举办“小贝壳的大世界”主题活动,以海洋文化符号“小贝壳”为纽带,通过DIY制作贝壳彩泥冰箱贴,带领孩子们探索海洋奥秘,传递环保理念。学员们现场分享滨海旅游资源与人文风情,以“小切口”推动“大文化”资源联动,为两地博物馆开展联合研学教育、推动文化交融贡献力量。
此外,在实训学员和大同干部共同努力下,滨海文保旅游中心与大同博物馆签订了展览借展协议。根据协议,大同博物馆将于9月在其红色记忆馆引进《海上国门》图文展,让大同市民深入了解滨海爱国文化与海洋文化,为两地博物馆领域深化合作开展又一次生动探索。
非遗传承 彰显互鉴独特魅力
“一朵绒花,一世荣华”。绒花制作技艺考究,谐音“荣华”承载着先辈对生活的美好祝愿。8月初,大同古城举办“晋享非遗・美好生活”山西非遗消费季活动,实训学员积极捕捉信息资源,第一时间联系对接,成功协调推动滨海新区绒花技艺非遗项目到大同精彩亮相。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并开设讲座,讲述滨海非遗故事,大同市民通过亲手制作深入理解传统技艺精髓,进一步加深了两地非遗文化传承互鉴的氛围,对促进非遗知识普及、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线上联动 拓宽文化互动空间
打破地域限制,依托新媒体资源,以线上形式推动两地文化更深层次交流互动。实训学员克服两地空间距离困难,主动创新活动形式,联动新区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策划开展“博物启智・山海同行”津同博物馆优秀社教活动线上展示活动,让两地群众能够在“云端”领略文物“捏捏乐”、渔绳结技艺等特色社教课程。同时推动两地文化馆举办非遗剪纸、面塑等技艺,以及书法、摄影作品线上展,通过数字平台拓宽文化互动渠道,让深植沃土的礼制文化与拥抱风浪的海洋文化完成跨越时空相遇。
文旅融合实践锻炼班学员把握实践机遇,在大同文旅一线经受历练、接受考验,高效推动系列互动活动落地落实,彰显了滨海新区干部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与协作精神。“三个月的跟岗实训得到大同市委组织部和大同市文旅部门的大力支持,我真切体会到,文旅融合的魅力在于打破地域界限,用文化的纽带串联起山海情谊。我们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看着两地群众在互动中收获惊喜与共鸣,就越发明白跨区域合作的意义远不止于两地资源的互通共赢,更是在践行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未来我也会带着这份经验,继续为滨同两地文旅协作贡献力量。”滨海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服务部副主任钱昆表示。
山海有界,文化无界。下一步,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区文旅局将以此次实践班为探索,不断完善多领域跨地互动机制,拓宽创新合作空间,推动干部工作向中心聚焦、为事业助力,努力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