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中国日报对天津大学教授傅平青团队主导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该研究发现森林不仅能吸收二氧化碳,还能形成天然的降温屏障,从而增强植树造林的气候调节效果。报道点明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双重作用,同时也为中国碳中和战略下的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
报道内容:
中国科学家最近发现,森林不仅能固碳,还能通过释放关键物质形成天然降温屏障,从而让植树造林在应对气候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这项研究由天津大学傅平清教授领衔,揭示了中国在碳中和战略下的植树造林工作如何能产生更强的降温效果,来应对全球变暖。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此前的研究已证实,森林等自然植被区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天津大学核心团队成员朱家磊表示,这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原材料。朱家磊介绍道:“大气中的二次有机气溶胶颗粒能有效反射太阳辐射,并改变云的性质,就像为地球撑起了一把‘降温伞’。” 这种双重作用让森林不仅是吸收碳的“地球之肺”,也是至关重要的天然“空调器”。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耕地面积扩大了约270%,导致森林和草地大幅萎缩。朱家磊团队研发出了一种专有气溶胶模块,对地球系统模型进行了升级,首次精准测算出历史上耕地扩张及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和降温效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耕地扩张使全球二次有机气溶胶水平降低了约10%,其净降温效果减弱了约11%。朱家磊说:“森林是自然界的降温屏障。用农田取代森林会削弱这种保护功能。”这是因为农作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远少于林木,产生的二次有机气溶胶也更少。因此,耕地扩张破坏了地球的自然降温机制,对全球变暖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这一关键发现是在长达十年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研究基础上,经过两年的研究得出的,填补了在土地利用变化、有机气溶胶与气候相互作用方面的重要知识空白,具有深远的政策意义。
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面积。“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的标志性生态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覆盖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构筑了生态安全屏障。
研究证实,中国的植树造林不仅能吸收二氧化碳,还能增强地球的“自然降温”能力,带来双重气候效益。
朱家磊强调:“这表明中国的碳中和战略,特别是大规模植树造林,是对全球气候行动的重大贡献,彰显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担当。”
这项由天津大学牵头的研究,与清华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开展了合作。中美科研合作在地球系统建模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设计方面实现了突破。
朱家磊指出:“与美国科学家的联合研究加快了我们的进展,使这项工作处于全球前沿。”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张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