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28日,由天津大学、太原市文物局、中共太原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的“晋祠文物建筑与周边环境系统性保护 中法学术交流工作坊”,在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正式举行。工作坊还向公众披露了针对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系统性保护的《建议书》
工作坊聚焦三大核心议题:晋祠文物建筑保护与发展;基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性视角的晋祠文化景观系统性保护;文物建筑及周边综合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中法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30余位专家参加了工作坊。专家来自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开发署、法国文化部、法国“大景区”、法国卢瓦尔河谷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波尔多国立建筑与景观学校、法国建筑遗产保护修复技术公司,以及天津大学、国家自然资源部、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和省市相关科研部门。
中法专家团队在为期6天的密集行程中,对晋祠核心区古建筑群、石质文物及历史水系脉络,晋祠周边天龙山石窟与龙山石窟,店头村、赤桥村等古村落群及清徐葡萄产区的农业遗产进行了多维度系统性调研。期间多次开展专题交流,中法专家们结合实地考察,并与地方公众充分交流,针对性地提出了晋祠水系治理、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及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等系统保护建议,探索晋祠这一珍贵文化景观及其周边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的创新路径。
7月28日14:30,工作坊在太原市博物馆公开交流会上,面向公众披露针对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系统性保护的《建议书》。会议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春彦教授主持,太原市文物局四级调研员高建东、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自然与文化保护所所长胡京京分别致辞。中方专家代表于灏、常一民、丁垚以及法方专家代表兰德、弗洛尔·科潘、法比安·雷克斯、洛朗·古尤-博尚、丹尼斯·范登布鲁克、布鲁诺·马尔米罗利围绕“晋祠文物建筑与周边环境系统性保护”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随后,中法专家代表李锦生先生和兰德女士共同向社会各界宣读《建议书》。《建议书》的发布,不仅标志着本次工作坊研究成果的正式落地,更宣告了中法两国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启深度合作的新篇章。本次“晋祠文物建筑与周边环境系统性保护中法学术交流工作坊”活动起到了深化文化遗产共识,推动活化利用,提升社会公众遗产保护意识的作用,并期待中法双方共同确立未来的合作方向与长效机制,建立常态化对话与经验共享。以《建议书》为蓝本,基于文化景观为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的长期协同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在法开署、巴黎建筑与遗产之城、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已有的合作基础上,四方计划在未来合作开展为期三年的调查研究项目,进一步深化中法在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系统性保护领域的研究合作,探索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方法,为中法合作提出一种创新性的模式和框架,形成示范性案例。为实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地球贡献中法共同的智慧。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