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滨海新区始终将人才视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引育用留”全链条上持续创新突破,在体系构建、机制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深耕细作,为加快建设新时代“四宜”美丽“滨城”注入强劲动力。7月17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新区已集聚领军人才1604人,海外人才超1.9万名,人才总量突破93.1万。
以赛聚才,构建全链条引才网络
“我们持续升级‘智汇滨海’人才节品牌,打造‘领军赛+创客赛+境外赛+揭榜赛’全链条引才模式,赛事网络覆盖30余个国家、近百座城市,吸引1.3万余名海内外人才参赛。”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智汇滨海”人才节创新亮点与举措频现。在创新创业大赛中新增AI等未来产业赛道,推动产才融合。首次在北京、杭州、西安等人才高地举办创客人才地区赛,“送赛上门”跨省招引项目。继续在香港举办赛事,深化滨港人才合作,同时将线下赛拓展至新加坡、德国,覆盖亚太和欧美地区;吸引全球优秀人才。 通过发布引才引智“双榜单”,实施优秀项目举荐“直通车”机制,以“揭榜挂帅”赋能新质生产力。通过不懈的努力,人才节各项赛事均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创客人才赛为例,报名参赛项目数量较2024年增长33%,实现“三连跳”,AI等智能科技领域项目达1177个,位居榜首。
截至目前,新区通过“赛事引才—落地孵化—政策配套”的闭环机制,精准为凯莱英等龙头企业引进229名领军人才,获资金支持近两亿元;带动487个项目落地,形成近90亿元注册资本的市场主体集群。人才节正以全新的姿态和丰富的内容,为滨海新区汇聚全球人才、推动产业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为滨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多方位服务,助力国际化人才“强磁场”
新区更将吸引和服务人才的目光投向了国际。天津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首先,在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实践基地并设立全国首个服务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出入境事务中心,目前已建成6个留创园和30多个海外工作站。建设京津冀数字游民国际港,为全球数字游民提供全面的项目资源和支持,目前已发布了首批17个项目需求信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出入境、停居留政策。率先试点放宽外国高管及其配偶停居留期限、允许配偶家属享有与其相同的入境和临时停留期限等创新举措,2025年,滨海新区外籍人员办理签证证件1300余证次。
据了解,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降低境外专业人才进入门槛,进一步拓展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全面落实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取消境外个人参加注册城乡规划师、房地产估价师、拍卖师、兽医、注册监理工程师等6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吹响多层次人才“集结号”。充分发挥国际人才对产业带动作用,推动自贸试验区人才领域开放创新与滨海新区人才引育机制、人才评价机制有机结合,赋能智能科技、生物医药、软件测试、文化创意等人才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满足对海外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积极争取外籍人才签证、居留便利等相关政策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吸引更多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入驻天津自贸试验区,打造更优国际人才宜居环境,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激发人才创新动能,营造一流人才生态
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才创新的潜力,新区在全国率先试点“企业自主评才”,向4000余家创新主体下放人才认定权,引导飞腾、麒麟等企业打破“唯论文、唯帽子”桎梏,按市场贡献认定骨干人才;依托20个产业(人才)联盟,深度链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专利成果在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链转化,形成“创新在高校、转化在新区”的良性循环。同时,全面升级“滨城人才服务证”,会同中国农业银行天津自贸分行,将为人才提供康养文旅、购车购房等服务千余项。目前,发放白金卡700余张,金卡5300张,银卡超15万张。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新区更推动服务证和《天津市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2.0版)衔接,将27项国际资质纳入金卡服务。
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新区将更宽领域融入国家战略,复制北京中关村政策,建设火炬科技成果产业化(京津冀)区域中心,形成“技术研发在京、应用转化在滨”模式;深化“通滨雄”“兴滨雄”人才合作增量提质,加强与北京怀柔科学城人才合作,在人才共引共育、平台共建共用、服务互认互通等方面构筑人才协同生态。以科技创新集聚人才,推动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高水平运行,首批培养规模达到100人以上;以产业焕新汇聚人才,推动传统产业设备更新、数智赋能,实现“老树发新芽”、特色转型升级;以城市更新吸引人才,聚焦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衣食住行需求,强化人才公寓等住房保障,变“引凤来栖”为“引凤常栖”。同时,更高水平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将高质量编制新区人才发展“十五五”规划,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规划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改革,持续优化“鲲鹏计划升级版”,完善人才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措施,打造更具特色、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李棽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