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天津宁河区七里海湿地,连片芦苇随风摇曳,上百头麋鹿成群结队在水中游泳纳凉,偶见东方白鹳在浅滩踱步。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绿肺”和世界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这片曾因工业污染伤痕累累的土地,历经八年生态修复,如今已蜕变为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生态高地。
“2017年以前,这里有400多家小工厂、2300多个鱼塘,湿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水质常年劣Ⅴ类,鸟类踪迹难寻,”天津市宁河区委书记白凤祥回忆道。
他说,面对生态退化危机,宁河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十大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投入近200亿元,拆除核心区所有污染项目,流转2.3万亩土地还湿,建成58个生态岛,并实施生态移民、水系连通等系统性治理。
根据天津市的数据,如今的七里海,生态成绩单格外亮眼。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达市区10倍,PM2.5浓度较修复前下降40%;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生态指标提升27.4%;鸟类种类从182种增至25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达200余只,成为世界九大候鸟迁徙地之一。
“湿地的完整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显著提升,我们还入选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白凤祥书记说。
作为国内唯一“古海岸与湿地”并存的国家级保护区,七里海正成为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根据化石考证,这里可能是麋鹿的远古栖息地。”《七里海志编写者》、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专家于增会说。
麋鹿是我国特有物种,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它的濒危等级为野外灭绝。
去年,宁河从江苏省引进58只麋鹿后,种群数量已接近100只。
“它们与大熊猫同级保护,如今在湿地草甸自在栖息,证明这里的生态系统已具备顶级物种支撑能力,”于老师说。
“鸟类‘用脚投票’,直观反映湿地的生态改善,”于老师说,每年春秋两季,数十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补给,黑翅长脚鹬、斑嘴鸭等群居鸟类形成“鸟浪”奇观。
保护区管委会田主任展示监测数据:“通过无人机巡护和AI识别系统,我们发现冬季水面不结冰的‘奇观’——鸟类活动让水温平均升高2℃,这在北方湿地极为罕见。
生态修复不仅“治愈”了湿地,更激活了绿色经济。白书记说,宁河区践行“两山”理论,探索“生态+”发展模式。本土品种红窑红薯凭借优质水土成为“中国红薯大王”,全国40%产量出自宁河,亩均收入再过去几年间提升3倍;稻蟹混养模式打造“津沽七里海”品牌,秋季“钓蟹经济”带动农家乐增收;马拉松、观鸟节等文旅活动年吸引游客20万人次,推动农文体商旅融合。
“生态好了,红薯自带‘负氧离子味’,螃蟹成了‘旅游明星’。”白凤祥书记表示,生态价值正通过碳汇开发、生态金融等创新路径持续释放,“去年鸟类数量达50万只,比宁河人口还多,这既是生态标杆,也是发展底气。”
在七里海监测指挥中心,大屏实时显示44.8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动态:无人机20分钟完成全域巡护,AI系统自动识别非法进入、火情等隐患,147台远红外相机记录动植物轨迹。
“过去人工巡护需3天的路程,现在无人机20分钟覆盖,对于非法垂钓、火警等现象的报警量比修复初期也下降70%。”田主任说。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不仅守护生态安全,更为科研提供数据支撑,如麋鹿迁徙路径、鸟类繁殖周期等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保护实践。 从“人进绿退”到“人绿共生”,七里海的蜕变印证着中国湿地保护的科学路径,她说。
“这片土地曾因人类活动蒙尘,如今因生态治理重焕生机——它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于老师说。
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苏绍东 穆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