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师生在“田间地头”大课堂开讲“第一主课”

天津师范大学师生在“田间地头”大课堂开讲“第一主课”

来源:中国日报    2024-03-17 18:17
来源: 中国日报
2024-03-17 18: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了保证下流河北省地区不遭受更严重的灾情,村里决定从这里掘开一个口子让洪水泄出去,但是这样一来,水就进到了我们的大棚和菜地。不过,党的政策好,补贴都到位了。”驻足在灾后重建的堤坝上,第六埠村村民眼含热泪地向师生介绍到。面前是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河道里还有被折断的树枝,去年夏天受极端降雨影响,海河流域携带泥沙的洪水不断下泄而来,第六埠村的1万多亩田地、2000多个大棚被淹没。在村民们动情地讲述中,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近期,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多支研学小分队,深入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古文化街历史文化街区、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地,展开多角度、沉浸式研学活动。在第六埠村一家农户的蔬菜大棚内,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学院研学小分队以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创新形式,在“田间地头”感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农村农民的重要意义。

作为市属高校唯一一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增强思政育人实效。通过座谈会、宣讲会,集体备课、情境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实践研学积累鲜活案例素材,让“第一主课”真正“解渴、吸睛、好用”,让学生真正“想上、愿上、爱上”这门思政“金课”。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朝阳表示,以往的教研室集体备课,主要是围在会议室里研读教材书本。以往的课堂讲授,也大多依赖讲义和课件。这一次把集体备课会和思政课堂拉到“第一现场”,给枯燥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鲜活的实景。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杨成)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