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对2023年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滨海新区教体局获得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加强队伍建设 夯实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基础
滨海新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多样化人才引进和专业化培训双轮模式,吸引优秀退役运动员加入新区教练员队伍,优化业余训练教练员队伍结构;带动一批教练员向高水平、专业化方向发展,有效补充部分项目教练人才短板。目前新区现有国家一线队员35人、二线队员150人,中小学校有课余训练运动队伍500余支,经常参加训练的学生10000余人,体校在训运动员900余人,各训练组年龄结构均为 2007—2011年出生的运动员,项目布局合理,后备人才储备充足。
资料图:新区队员参加市运动会
在天津市第十五届运会上,滨海新区代表队获得青少年组团体总分第三名、奖牌榜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排球项目包揽六个组别的全部冠军,田径项目获得团体总分、奖牌榜第一名, 18所学校被评为天津市第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突出贡献奖,滨海新区塘沽青少年业余体校连续五个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提高了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深化“体教融合” 构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新区教体局以学校体育为依托,充分发挥业余体校和重点项目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发展,建设学校体育与体校业余训练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体教融合”大业训体育训练格局。
资料图:2023年“滨海杯”京津冀击剑公开赛
目前,滨海新区现有“全国排球高水平人才训练基地”1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全国曲棍球传统校1个,天津青少年训练基地11个。新区教体局以国家级重点项目基地和市级重点项目基地为依托,选派业余体校教练员到学校指导业训,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双赢的良性发展机制。为解决学校项目各学段衔接问题,从重点项目点校布局着手,以体校为中心,就近合理安排重点项目学校,保证各年龄组学生业训梯队的有效衔接。同时,新区充分发挥体教一体的优势,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把业余训练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体育联盟校特色建设。新区现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1所,全国篮球特色学校27所,全国排球特色学校39所。
资料图:滨海新区足球特色校——塘沽桂林路小学
每年组织足球、篮球、排球等10项单项竞赛,以赛促练,及时发现和选拔苗子队员,为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滨海新区渤油一中、泰达一中、塘沽二中心小学等排球特色校多年在市中小学排球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塘沽三中、泰达国际学校多年蝉联市中小学篮球比赛高中组、初中组冠军;塘沽三中代表天津参加2023年全国中学生3vs3大区冠军赛,获北区高中男子组第二名的好成绩;保持各田径项目特色学校优势,连续8年蝉联市中小学田径冠军赛(市区组)第一名。
持续加大力度 积极推进排球之城建设工作
滨海新区将排球之城建设纳入《海新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青少年排球运动。全区现有39所校园排球联盟校,常年进行排球训练。联盟学校以大课间为载体,组织排球操、软式排球等群体活动,成立兴趣小组、社团和青少年排球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
资料图:在塘沽排球击剑馆比赛
新区教体局积极组织开展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青少年排球竞赛体系构建成型,比赛规模与水平逐年提高。每年,滨海新区都会组队参加天津市青少年的各项排球赛事,在各项排球赛事中多次包揽天津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天津市青少年排球冠军赛各组别冠军。在2023年女排世俱杯上,天津女排获得铜牌,创造了参加女排世俱杯历史以来最好战绩,其中姚笛、刘立雯、孟子璇、杨艺、刘美君都是由滨海新区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展示了滨城排球运动的发展活力和良好前景。
资料图:新区队员参加市运动会排球(青少年组别)比赛
目前,新区现有注册排球运动员819人,近两年向市级以上单位输送高水平运动员13人。2022年新区有5名运动员入选国家少年男排集训大名单。2022年、2023年滨海新区连续两年被评定为天津市“排球之城建设示范区”。排球项目已经成为滨海新区丰富青少年业余生活的重要一环,排球运动的团结协作、积极拼搏的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校园排球文化氛围,全面提升了排球项目的竞技水平,构建了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全方位排球竞赛体系。
2024年,滨海新区教体局将按照市体育局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工作,推动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不断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加快天津体育强市建设,建设“排球之城,运动之都”做出滨城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