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线上团组是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中方院校及教育机构承办,面向全球中文爱好者的特色中文教学实践活动。项目采用实时授课、视频课程和线上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汉语桥”团组在线体验平台(http://bridge.chinese.cn/online/camp)实施,旨在增进中外青少年对双方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外语言教育交流。
活动自2020年首次实施以来,海外学员注册“汉语桥”团组在线体验平台人数屡创新高。2020-2021年,平台注册学员涵盖近190个国家的9.56万人。2020 年国内102所承办院校推出200 余个在线特色团组项目;2021年承办高校数量增至 221 所,在线特色团组项目600 余个;2022年承办高校数量达到260所,在线特色团组项目1000余个。
与之相映,2020年至2022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11所天津院校和教育机构参与活动,推出特色团组项目65项,涵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50余个国家。此间,推出项目最为丰富(47项)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参与该活动的海外注册学员近8000人。
“汉语桥”线上团组不仅是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平台,也是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新型平台。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将知识、价值和情感传达给海外学习者,海外学习者通过学习和活动,形成对天津形象和中国形象的感知、判断和建构。参与各方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共享、共情和共鸣,合力架起“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线上团组学习者来自海外,大多数人没有来华经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一般通过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和他人转述等渠道获得。少数学员即使来过中国,对中国的了解也较为有限,存在一些片面、肤浅,甚至歪曲、讹误的现象。“汉语桥”活动首要目标是让海外学习者看到具体的、鲜活的中国,让学员见到全面、真实的中国形象,从而产生可信感。具体到天津团组,主要通过立体、多维的天津形象和中国形象的呈现,和普通市民、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来华外国留学生等,多种视角的叙述加以达成。
天津团组项目主题有古有今(如天津财经大学2022年的“和合文化云游体验营”项目,又如天津城建大学2022年的“古建新艺,科技传承——中文+建筑工程线上研习营”项目,再如天津海运职业学院2022年的“邂逅津门海‘韵’·云游中国北方第一大港”项目);有古典也有中西合璧(如南开大学2020年的“学实用汉语·品韵味天津”项目),有对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全景勾勒(如天津大学的“走进中国·走进天津——2021年‘汉语桥’线上冬令营”项目),也有对天津地域景观、风物民情的精细描画(如天津师范大学的“绽放中文魅力,展现津门风采——天津师范大学2022年‘汉语桥’线上研修项目”)。天津团组主题涉及商业经济、科技发展、工业发展、乡村发展、医药保健、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领域,在海外学员面前打开一幅天津和中国长卷。其间,城市形象、农村形象、商业形象、科技形象、生态形象、交通形象、文化形象、人物形象,跃然眼前。值得一书的是,天津外国语大学团组凭借多语种资源优势,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员量身打造交流平台。经过3年积累创新,诸多项目已然初具品牌效应,吸引众多学员多次参与。
普通市民、有一技之长者(如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与中、外大学生叙述视角有机融合,让天津团组主题的深度和可信度有了进一步加强。在天津师范大学团组项目课程《跟着教师游津城》中,火锅店服务员操着津腔,向外国留学生介绍天津人尊称他人时的称呼语——“姐姐”和“哥哥”。天津人热情、爽朗的性格呼之欲出。现场外国留学生们立即活学活用起来,气氛亲切、自然。
南开大学团组项目录课《饮食文化之“天津味儿”》中,外国留学生引领镜头逛天津南市食品街。茶汤老师傅向她介绍这款有着百年历史传承的小吃(也是非遗技艺)时,语气中透着自豪感。接下来,老师傅“推、拉、扳、擎”,操作龙嘴大铜壶冲茶。动作一气呵成,极具观赏性。留学生那一句“口感非常好!”,是对老师傅的最大肯定。如果学员对美食仍意犹未尽,还可以进入天津外国语大学《舌尖上的中国·汉语研修班》项目,从《食疗养生》、《中国烹饪文化》、《中国烹饪器皿文化》、《中华美食概述》和《从中华美食看中国哲学》系列课程中,深化对天津美食、中国美食的认识。
天津外国语大学团组项目录课《云游泥人张博物馆》中,两位外国留学生在彩塑——《梦娃》前长久驻足。梦娃身穿红袄、憨态可掬、若有所思的样子,深深吸引了他们。一位留学生问起为什么以“梦娃”命名她。当留学生得知彩塑作者是在几年前一次乡间采风中,偶然捕捉到一位小姑娘的神态与坐姿,才有了这样的创作灵感时,不禁点头称赞。直到参观结束,那位留学生还是念念不忘“梦娃”。《梦娃》传达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这让外国留学生动容动情。
天津师范大学团组项目录课《中国二十四节气、节日与美食》,主要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及中国节日,有讲(老师)有演(留学生),直播节日气氛,联动介绍相关中国美食。师生齐动手制作中国美食、美味饮料。其间谈及中国春晚,转而聚焦相声。随后外国留学生表演新编群口相声《五官争功》,语言更加简洁、明了。有汉语基础的海外学员一听就懂。外国留学生演员起承转合有板有眼,“包袱”迭出,让海外学员们忍俊不住。不能否认,他们的表演同样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塑造和表达。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不是观看者,而是参与者和表演者。他们传递给海外学员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天津外国语大学联合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推出的《从鲁班锁看大国工匠》项目,与天津大学《科技中国行》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处。二者都注意到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高科技的契合。
前者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睿智的传统美德引入国际课堂。教师首先从鲁班故事和鲁班锁由来讲起,继而引导海外学员完成鲁班锁的拆卸和组装,接下来引导学员了解怎样利用工业机器人,对鲁班锁完成自动化装配,进而体会鲁班和鲁班锁蕴含的“工匠精神”的古今相通之处。
后者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蕴含在科技成果名字里的中国范儿》录课中,通过引导海外学员了解中国现代科技成果命名(如“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天眼”射电望远镜、“九章”量子计算机、“北斗”导航系统、“天宫”空间站、“鸿蒙”操作系统等)背后的古代文化内涵,使其领会命名承载着的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梦想与不懈追求。毫无疑问,这同样是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与追求。至此,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鸣油然而生。
天津财经大学的“和合文化云游体验营”项目录课《走进达仁堂》与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天津欢迎你’——欧洲非通用语国家线上团组交流项目”录课《新冠疫情防护之中国行动》,均聚焦中国传统医药。前者课程中,由天津达仁堂第四代传人,达仁堂国医药文化学院副院长翁悦老师引领,外国留学生走进天津达仁堂国药文化馆,了解达仁堂的发展历史,学习中药材鉴别及应用知识,了解和体验中药标本收集、鉴定与制作的传统技艺,进而深化对“达则兼善 仁者爱人”的达仁堂精神的理解。后者课程中,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李迎迎的讲解下,海外学员着重了解了以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为代表的中医团队,提出的抗疫中国方案,感受中国各行各业人士坚守岗位、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中国力量。“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是使用新型传播方式,在全球化语境中传播天津形象、中国形象的一次成功实践。
(本文作者: 赵新宇 天津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编辑:杨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