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8月23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承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3年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医文化与养生”结业式顺利举行。“汉语为媒、文化作桥”,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本次课程设计兼具文化性和实用性,旨在为海外汉语爱好者介绍中医文化和养生知识,让学员在提升汉语水平的同时,更多了解中医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俄罗斯和越南的120余名学员相聚云端,开启中华文化体验之旅。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师生采访了参与汉语桥项目的越南学员欧铭兴(AU MINH HUNG),欧铭兴畅谈了他的中文情缘以及延续不断的梦想与热爱。
结业式上的优秀学员
越南华裔欧铭兴,23岁,今年7月刚毕业于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中文系,已经获得汉语水平考试(HSK)6级证书(6级是HSK最高等级),目前在越南的一家汉语中心任教。他报名参加了2023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医文化与养生”,并在结业式上发言。他流利的汉语表达和文采斐然的发言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赞和鼓掌,成为熠熠闪光的学员明星,其他学员向他请教学习汉语的经验。
欧铭兴说:“我身为华裔,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乡,汉语是我民族的语言。但我从小没有机会学习汉语,此事是我童年最大的遗憾。我觉得身为华人,一定要会说汉语,这是我选择学习汉语的主要原因。”他用“受益匪浅”概括此次汉语桥的学习收获,他在语言直播课上学习了中医中的成语,比如讳疾忌医、妙手回春、对症下药等。欧铭兴对“讳疾忌医”印象最深刻,“我刚大学毕业开始工作,‘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教会我一定要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因为害怕别人批评就逃避,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此次汉语桥项目不仅提高了他的汉语听说水平,还让他感受到中医的神奇魅力和中华传统养生的乐趣,老师们让他真切体会到“读万卷书如同行万里路”的道理,他希望明年赴华攻读研究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中越友好、汉语推广事业做出贡献。
“汉语会成为我余生的同伴”
欧铭兴回忆自己喜欢汉语是从中文歌曲开始的。高一的某天,欧铭兴偶然在电视上听到《宠爱》这首歌曲,悦耳的旋律和好听的汉语发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来的两年,欧铭兴开始寻找和聆听各种中文流行歌曲,“每天听中文歌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他说,在刚开始学习汉语阶段,听中文歌有助于练习拼音。欧铭兴最喜欢的中文歌曲是《同爱同在》,“因为它的歌词很有意义,歌声也非常好听,唱出了活力和青春”。记者采访他时,能够感受到他使用汉语表达时的顺畅与自如。
高中毕业后,欧铭兴开始在越南的一家汉语中心学习汉语。他说在学习汉语的道路上,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汉语启蒙老师黄素源。黄老师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讲课生动有趣,经常给学生分享在华留学的故事,她的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为欧铭兴打开了汉语学习的大门。在学习系统汉语三个月后,欧铭兴发现自己已经彻底爱上了这种语言,“当初我仅单纯把汉语看作第二外语来学习,但学过一段时间后我决定选择中国语言这个专业作为我攻读本科的专业”。于是他进入到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2019年10月欧铭兴大学入学
欧铭兴在大学四年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学习汉语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关于如何学习汉语,欧铭兴有自己的方法,他认为汉语学习的核心要义可以在《论语》中找到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后及时温习所学的知识,并预习新的内容,乐在其中”。欧铭兴坚信,成功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越南,有些人学习汉语仅想学拼音,他们觉得没有必要认识汉字或者坚持学习写汉字,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汉语不是越南人的母语,如果只局限于听说而忽视读写,又在短期内不使用的话,很快就会遗忘之前学过的知识”。欧铭兴对于学习汉字也很有心得,他认为对于刚学习汉语的人来说,抄写汉字并进行重复巩固的办法有助于深刻记忆和理解识字,“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故事,而且大部分汉字均由214个部首构成,汉语学习多了,汉字写多了,自然会觉得它没有像我们以前想象中那么难了”。
欧铭兴说,之所以学汉语学得那么认真,是因为对汉语的热爱是他之前对其他语言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最终欧铭兴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汉语教师。虽然年轻,但欧铭兴很笃定地告诉记者:“我感觉我对汉语有一种熟悉之感,让我越学越上瘾,希望汉语成为我余生的同伴,我想成为一名汉学专家。”
2023年7月8日欧铭兴参加大学毕业典礼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许多国家出现汉语热。美食、中医、音乐……不少外国人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走上学习汉语之路。他们热爱汉语,更热爱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悠久的文明,不以山海为远,汉语梦筑起友谊桥梁。欧铭兴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中文名字的寓意,“受恩于父母和帮过我的人,铭记于心;受恩于国家,使其兴旺”。他期待能有更多的越南年轻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亲自体验在中国的生活,将中越的友谊延续下去,“对我而言,未来这将是一趟圆梦之旅,我会紧握这根接力棒,把对汉语的热爱一直传递下去”。
(供稿: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编辑: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