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乡村里的艺术陈列馆让“红色记忆”代代传承

小乡村里的艺术陈列馆让“红色记忆”代代传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7-25 14:2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7-25 14: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是一个依河而生的村落,这条河就是人人熟知的大运河,正是因为运河水的孕育,让吕官屯的前世今生都发生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它的红色记忆。

跟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杰走进吕官屯的艺术陈列馆,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岁月背后的感人故事;一件件红色展品,诠释着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吕官屯村这个播撒了革命种子的地方,一座艺术陈列馆成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小驿站”。在这里藏有抗美援朝军功章等文物、展品80余件,书画作品200余幅。走进它,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文化气息,厚重的红色血脉无不诉说着传承与发展的故事……

置身其中,看到的关于红色记忆和图片的展牌令人震撼。这背后有哪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又有怎样的壮烈豪情?

1937年8月29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陈官屯全境,吕官屯村内也出现了他们恶狼般的身影。危急关头,一直随八路军活动于大黄洼以西的张彦起被组织派回老家吕官屯,他的任务是帮助村里组建地下民兵组织。作为八路军的特派人员,他白天就在河西的堡垒户藏身,天黑以后才过河。  

为了阻止日本侵略者涉足河西,当时人们毁掉了所有的摆渡船只,张彦起渡河时只能借助一只大笸箩,他用两块木板做船桨,人蹲在笸箩里,一下一下拨着水划过河,将笸箩隐藏好,完成任务后,还借这只笸箩划回去。在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下,张彦起很快就完成了吕官屯第一支民兵队伍的组建。首批加入民兵的有:徐俊德、王斯茂、辛树森、李广文、王斯林、朱怀纯、朱维真、李振甫、朱兆龙等人。徐俊德任民兵队长,王斯林任交通员(后来张彦起过河,都是由他负责接送)。民兵活动的地点选在朱怀纯家,为防意外,又选了德本堂作备用活动地点。当时八路军的武器弹药十分匮乏,张彦起只发给民兵们一人一颗手榴弹。就凭这唯一的武器,吕官屯的民兵开始大胆地与日军周旋,他们白天都是普通农民,一到夜里,便悄悄地集合起来,去锯电杆、剪电线、扒铁路……时不时地给日军制造一些麻烦,还常常声东击西,搞得鬼子防不胜防……

1950年,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革命战争的中国人民,正要收拾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投入重建家园的劳动中,鸭绿江对岸却又燃起了战火。为了保护未满周岁的共和国,为了人民的安宁幸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毅然决定向朝鲜出兵,打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国际战争。吕官屯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踊跃报名参加人民志愿军。

吕官屯,一个千人的村庄,当年参加志愿军的就有张彦喜、张安忠、朱凤营、邱立明、李广林、周永福、李振祥、李广章、王处溢9人。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吕官屯籍的9名战士有的渡江开赴了前线,有的则作为预备部队,留在鸭绿江这边待命,随时准备与敌人作前仆后继地搏杀……

来到王处溢的小儿子王乃军家中,一直珍藏着的功勋章、立功喜报记录着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据王乃军回忆,父亲在世时,经常给小辈们讲述他和战友们的故事。王乃军说,当时父亲在朝鲜战场上是汽车兵,每天都要冒着枪林弹雨给志愿军送给养,虽然他们不在战斗一线,可他们可谓是战场上的宝贝疙瘩儿,志愿军的粮食、弹药都是他们一车一车给送。有时,他们送一趟物资,回来时没有几个人,甚至最后,他们全连只有自己父亲活了下来。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令人感动的故事虽然被定格到了军功章、照片及各类生产生活老物件上,但革命先烈那种不怕牺牲、众志成城的革命精神令人震撼、令人动容。在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历史场景中,吕官屯村将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成为党员干部群众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的生动课堂。

一股运河水、一脉乡土情。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涵与灵魂。朱杰告诉记者,乡风文明的源泉在于耕读传家,而传承红色基因于耕读传家而言,可谓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朱杰常说,如今王处溢、周永福、李振祥、李广章等9位老人的红色故事还在延续、传承,如何用好他们的精神也是村“两委”一直研究的课题。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落成,传承红色精神、促进乡村文明就有了抓手。虽然老人们都去世了,但他们的红色精神一直是村里教育下一代的良方。

在红色精神和耕读传家的滋润下,现在,吕官屯村稳抓基层党建工作,兴教育、求创新、谋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民收入稳定增加、村风民风焕然一新,令600多年的老村展新颜。

如今,走在依傍在大运河沿岸的吕官屯村,目之所及,一步一景,一步一画。吕官屯的运河文化、耕读文化展现出了新风尚、新担当,乡风文明“软实力”已内化成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硬支撑”。(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杨成)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