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家乡好 乡村振兴看静海 ——吕官屯村乡愁乡魂乡风探源

万木葱茏,绿茵冉冉,“五一”假日的一个傍晚,跟随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驻村第一书记王雅晶的脚步和镜头,再次走进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2013年以来,吕官屯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天津市“千村美院”创建村、天津市美丽乡村、天津市休闲农业示范村等20多项省部级荣誉。

人人都说家乡好 乡村振兴看静海 ——吕官屯村乡愁乡魂乡风探源

2022-05-12 12: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万木葱茏,绿茵冉冉,“五一”假日的一个傍晚,跟随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驻村第一书记王雅晶的脚步和镜头,再次走进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

夕阳西下,霞光风烟,印衬出村口古韵牌楼的别样魅力。穿过一片幽林,向着霞光透视的尽头,渐露出村庄白墙青舍红顶的轮廓。风调夜清,炊烟袅袅,丝丝缕缕,顿生乡愁百转.....

吕官屯村地处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最南端,毗邻河北省,占地约4平方公里,人口1800余人,耕地3350亩。傍依京杭大运河东岸,历史悠久,文脉昌盛,乡风淳厚,交通便利。

传说600年前大明初年,一只凤凰引领一队远来的迁民走进京杭大运河东岸的这片土地,在这里驻足扎根,垦土守防,繁衍生息。从此,在中国华北平原的版图上便有了吕官屯这个地标。

2013年以来,吕官屯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天津市“千村美院”创建村、天津市美丽乡村、天津市休闲农业示范村等20多项省部级荣誉。2021年,吕官屯跻身天津市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特别是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让吕官屯开启了村史赓续的新篇章。

手书金句传思想科学理论书法汇

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依托村文明实践站,引导农民手书“金句”,传习理论,感念党恩,在守正创新中培元铸魂。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站以来,吕官屯村秉持深厚的文化精魂,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用好村里的文化能人,在活跃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党的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方法、路径和载体,把传统的书法艺术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讲相结合,创新推出“农民写金句” 抒怀新时代 诗咏好日子的载体和平台。

以文载道以文聚力。一直有着“状元村”“文化村”美誉的吕官屯村,具备歌舞诗咏、吹拉弹唱、戏剧表演、琴棋书画等才艺的村民很多。其中,传统书法、绘画在吕官屯备受青睐。2017年,村里举办首届“‘故乡情’书画展暨书画现场笔会”,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连几岁的娃娃都参与其中。2021年,“‘故乡情’书画展”已经举办第五期。镇党委书记李胜利注意到吕官屯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与日俱增,对艺术追求的满腔热情,不禁想到一个农民理论学习的新载体,那就是让村民在书法艺术展示中,书写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经典句子,让书写者在艺术创作中感受新时代新思想的时代魅力,科学理论的智慧与力量,让观众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牢记总书记的教导。这一想法得到了镇党委和村两委的热烈响应,并为这一活动取名为“农民写金句”。

一池春水被激活。“农民写金句”活动,得到了在吕官屯村调研的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刘智莉的指导支持,很快由村两委谋划组织专人,以“人民至上”“三农讲话”“两山理论”“法治政府”“廉政文化”“国家安全”等十几个专题,选编摘抄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汇集成册,通过村两委发布在“吕官屯艺术”微信群,立刻在群里引起强烈共鸣和点赞,村民踊跃“认领”金句,迫不及待研墨铺纸,当天就有人写出作品,在群里反馈交流。结果不到一周,就收集齐了所有参与活动的150余幅作品,比预计时间提前三周。书写者从6岁娃娃到89岁老人,51人参与。

手书“金句”感党恩。71岁的村民王乃林,通过写“金句”深切感受到身边的变化,他表示现在每书一段“金句”内心都格外喜悦,“收入提高,路也变宽,村也变美,心气高了。乡村振兴给我的感受就是日子越弄越好了”。写到总书记那些关于生态文明的金句时,35岁的村民胡昊乙深有感触,他说“用书法形式感悟思想的力量和新时代的美好变化。我从小生活在运河边上,昔日运河两岸堆满垃圾,四季污水流淌,如今垂柳拂堤、花草满坡,这种变化就是对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种印证和实践。”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杰介绍说,“我们把优秀书法作品集中展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书法形式融入群众的文化生活,握笔即书、抬眼可见、入脑入心。”

村两委为使“农民写金句”这种新的思想传播载体和教育方式与日常理论宣讲、为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交流互动相结合,创新培育主题学习和价值引领的常态化、品牌化、推广化,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村里举办“农民写金句”主题书画展,“活动最初只是本村村民参加,渐渐影响不少邻村村民参与了进来,现在“农民写金句”已扩展到全镇,陆续创作出200多幅作品。”朱杰信心满满地介绍说。此外,吕官屯村还牵头组织、挑选出70余幅优秀作品,编印成2022年的工作台历,分发到各相关部门和群众团体,推广了这一活动的品牌价值,吸引鼓舞了更多书法艺术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耕读传家育人才诗书雨润沐乡风

耕读传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耕读文化的存在与坚守尤为独特而珍贵,是乡村振兴值得传承创新的文化软实力。

耕读传家,“诗”在田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涵与灵魂。于吕官屯而言,乡风文明的源泉在于耕读传承,耕读文化在自治、德治和法治的“三治”乡村社会治理层面,支撑了精神续航与文化发展动力。

据《吕官屯村史》记载,早在清朝中叶吕官屯就有了十分发达的私塾教育。1909年几家塾学联合,办起静海境内最早的学校,自此乡村教育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下,无论战火烽烟还是时局动荡,教育步履历代铿锵。依普通认知,乡村小学很普遍,乡村中学却凤毛麟角。然而,自1968年到1994年,吕官屯竟有28年的村办中学教育历史,其中还有2年高中班经历,1977年恢复高考,吕官屯村竟以73%的升学率榜居全县之首。28年中,从吕官屯中学走出的学子1500余人,80%续读高中,20%上了大学。后来这些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他们当中有知名的社会学专家、医学博士、化工博士、经济学者、工程技术人才、军人、企业家等等。据初步统计,由该村走出15位博士、30余位硕士、600余位本科大学生,他们为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以耕养读,“诗”在庄户。在距吕官屯委会不远的一处农家小院,外墙是一幅反映吕官屯人古时运河生活的图景,院内是村史专家胡毅老师及团队还原的“耕读传家”场景主题展示。院子小巧别致,连同农舍不过百十平米,却浓缩了历代吕官屯人的耕读生活,小院从捕鱼的蓑衣到农作耕耙的生活工具一应俱全,包括马厩和一间磨房,室内户外以窗前立体情景画为呼应,让耕读主题呈现出暖暖的农家烟火气息和庄户人家对“勤耕立家、苦读荣身”的坚持,还有吕官屯一代又一代人耕读传家的理想追求,也表达了庄户无妨,有教无类,只要刻苦耐劳、读书勤耕、身体力行,就有成功上升机遇的人生激励。

以读馈耕,“诗”在乡贤。“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村党总支书记朱杰向来访者介绍,“王娟是我们村走出去的娃,她是一位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平时就参与村里捐资助学、敬老活动,疫情期间更是捐资捐物,她是我们村的骄傲。”据统计,当时有不少在外的村民克服重重困难携带物资赶回家乡支援。村里先后接到紧急运送过来的手套3000副、大衣30件,暖贴900件,口罩1400个,解决了村里防控点位的燃眉之急。“王志坚也是村里走出的广告策划人,村里的文创设计需求他总是随叫随到,不讲报酬。首届九九重阳敬老节、首届醉美陈官屯赏花运河堤等大型活动文案、装台等都是他的团队设计制作。村内现有墙绘、景观标识等也出自他的作品。”驻村第一书记王雅晶补充说。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重建》一书中,曾对乡土文化重建和人才流失深表忧虑,认为“乡土损蚀始于人才的流失。”而“人才流失始于教育失当。”由于传授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灌输概念和社会风气的流变,使“乡间把子弟送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回不去。”他希望耕读文化的循环传承能够滋养出桑梓情谊,形成叶落土地化春泥的传统,“人次不脱离草根,使中国文化能够深入地方,也使人才来源充沛浩阔。”让晴耕雨读、终老乡音、代不乏人。

令人欣慰的是,费老“乡土重建”的遗愿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正徐徐展开。2021年2月,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其中针对鼓励和吸引乡贤回归,制定了促进乡贤回流乡土政策。“未来,镇村两级正在修订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将突出耕读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完善吸引人才回流机制,以塑造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胸怀天下、追求理想、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点亮乡村,振兴乡村。”镇党委书记李胜利信心十足地说。

整辑村史有故事留住乡愁与乡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弘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魂与乡愁,成为乡风文明实践的一份文化自觉与坚守。

清醒可贵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走进吕官屯村,与其它网红村不同,或许你看不到发达的产业和想象中的民宿景观,甚至普通到不加任何粉饰与“包装”,看上去清爽整洁,自然原生,质朴低调。然而,在不普遍但仍可见的乡村墙画背后,却深藏着吕官屯村厚重的人文历史。只有游人走近打卡,才可一窥并感受到运河之村的人文魅力与文化底蕴,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们常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塑魂,但在吕官屯村两委看来,塑魂则更为迫切重要,他们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的自信是建立在乡村文化的自醒自觉,必须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热爱,于是决定梳理整辑村史文化。

2013年,教师出身的胡毅老师主动担当起《吕官屯村史》的采编工作,期间他挖掘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口述记录,2015年完成村史编纂出版,是静海区第一部村级历史书,记述了上溯明永乐年间,下讫2014年愈600年间的乡村历史。从农耕种植、商贸经济、漕运交通、教育卫生、军民戍屯、群众艺术、节庆民俗、方言乡音、走进新时代等不同领域、不同历史阶段,记录了吕官屯村庄的兴衰起伏,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梦想与追求。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一代代口耳相传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你若相信便会存在。从逢凶化吉、惩邪扬善到励志奋斗的传说故事中,寻找乡村中国的时代气象,印证古韵今接的延绵相续。

为使历史的严肃性和故事的可读性兼容,在《吕官屯村史》面世同时,还出版了《吕官屯传说故事集》,该书收集了吕官屯及相关历史传说故事22篇。在与胡老师的采访交流中,他强调“历史要‘正’,传说为‘佐’,传说故事不过是想做作为村史的辅助读物。”

有趣的是,在翻阅村史和阅读传说故事后,更宁愿相信这些传说都是真实的存在。其中,《姜子牙在静海的传说》可以将吕官屯有村庄的历史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朝;《铜砚墓》则表现了吕官屯初创时的艰辛和民族的团结。还有《神奇的运河码头》《南庙神鸦》《李振岳大战法拳王》等故事,表现的是中国人民机智勇敢、不屈不挠、抵御外辱、保家爱国。这些故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独特的语言风格读来令人回肠荡气,不忍掩卷。在这些图文并茂的故事中,鲜明地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除暴安良、惩奸除恶、齐家爱国、天人合一、民族团结、厚德载物的家国情怀。

乡愁乡魂凝铸核心价值之魂。正是基于上述的文化自觉,吕官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艺术陈列馆、农家书屋、“耕读之家”等文化阵地,在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建设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文明乡风推进“三治”融合,发挥“三会”作用,编写“村规民约三字经”。其中,“遵法纪 立正身、一家人 分长幼、敬父母、增福禄、琐碎事 不计较、顾大局 邻里宁”等文字提炼,浸润于心、向善于人、孝悌于亲、亲睦于族、约束于德、规范于行、凝聚于力、勤俭于事,指导着乡亲们一言一行,在乡村振兴的文明实践层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站在一个法官的角度,驻村第一书记王雅晶有着更深的感触。她说,“吕官屯乡风一向淳朴温和,得益于村里德治、自治基础,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底线规则在这个村里不是工作重点。多年来村民即使发生问题首先能够自力解决,其次找村基层组织,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有效治理的状态。从法治角度,我希望这个村不久的将来,能够在无诉讼村方面作出示范。”村里成立了乡贤点亮工作室、开展贯穿全年的助老帮扶、耕读传习等志愿服务活动,真正让耕读传承的“软力量”变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硬支撑”。

在参观村史馆时,有一段红色记忆和图片令人震撼:“抗美援朝战争,吕官屯这个千把人的村庄,参加志愿军的就有张彦喜、张安忠、王处溢等9人,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其中,只有王处溢1人屡立战功荣归故里。

数次走进吕官屯,每一次都有不同收获。津沽大地上一个小小的村庄,其中蕴含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与我们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理念高度契合,一脉相承,这也是吕官屯乡风文明价值内蕴的核心所在。

写在结尾的话

未来,吕官屯村将依托底蕴深厚的耕读传承,以“文化引领特色发展共享幸福”为主线,进一步探索总结乡村文脉传承的工作路径和方法,擦亮“状元村”“文化村”名片,将更多的吕官屯乡土记忆以故事化、艺术化、场景化呈现。依托乡村传统和农耕文化,“通过产业投资、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打造耕读文化园、耕读博物馆、耕读农家、耕读民宿、耕读学校、耕读驿站等系列耕读主题体验馆或基地。”这也是被誉为“村史拯救者”胡毅老师的未来心愿。

通过耕读传承,营造生活美好、文化传承、精神感悟、心灵归属的幸福家园。让文化浸润乡土,现代村落有历史、有风景、有人文,有田园、有诗韵,让乡魂不丢、乡愁更浓,使古老的运河村庄焕发时代活力。

(作者:田晓 刘子钰)

责任编辑:付凡锐_tj931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18赞作者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客户端)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