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研究员 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教授 佟晓梅
疫情是一面镜子,促人反思。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也让全世界人们切身感受到了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复杂烦琐的综合性事件不仅让我们看关注到语言服务在全球民生发展中扮演着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认知。疫情中对口译、笔译、手语翻译和本地化等语言服务的大量需求是我们之前的外语教育设计中没有预料到的,在专业教学中更加没有涉及。2020年8月15日,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织、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筹建工作秘书处承办的首批应急语言服务科研项目论证会在线召开。应急语言服务及教育体系构建等相关研究正在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如果说在此之前我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双语能力的话,那么,未来我们更要在应急语言服务的框架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职业道德和应急服务能力,做好语言人才储备工作。
一、从抗疫中来到抗疫中去--用鲜活案例筑牢家国情怀
任何一种社会服务都首先需要有家国意识,有使命担当,语言服务更是如此,“后疫情时期”的语言人才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担当意识。中国抗疫故事讲述的一场史诗级的“战疫”,在这场战役中,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仅有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更有伟大领袖的英明决策、果断部署;不仅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国理念,更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国际情怀。这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光辉历史,更是一本难能可贵的生动教材。其中更不乏一些语言援助与信息服务的经典案例,例如,在教育部语信司指导下研发出《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涵盖湖北九地方言,以微信版、网络版等七种形式,极大地帮助外地援鄂医护人员解决医患沟通中的方言障碍问题。又如全国多所高校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在外籍留学生提供多语防疫信息和措施指南,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我国防疫政策和学校防控要求,做好安全防护和心理调适。此外,应急语言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应急语言对外传播。众多高校利用多语种资源将中国抗疫故事制作成视频,通过互联网以及海外孔院、海外校友等途径进行海外传播,为抗击疫情传递了语言正能量,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和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从专业性到应急性--深耕人才培养理念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抗击战役中,应急语言服务在提供快速救援语言产品、语言技术,组织语言救援活动,灾情信息传播、跨语言媒体舆情监测、语言咨询与危机干预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业性是应急语言能力的重要属性,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深度的专业知识专业化人才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提供语言援助的重要应急力量,因此,培养和储备应急语言人才是应急管理基础语言能力建设和社会协同应对语言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而目前我国应急语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尚未提上日程,应急语言专业人才建设亟需加强。
应急性是应急语言能力的根本属性,是应急语言能力平时是一种不被使用的“隐藏”的语言能力储备,只有紧急状态下才激活使用。此次新冠疫情中,各省市纷纷发出志愿者招募令,组建防疫抗疫翻译志愿者团队,其中各高校的MTI师生是志愿者团队中的中坚力量,这不仅为外语人才培养成效提供了一次卓有成效的体验,更为未来外语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从语言服务到应急语言服务的转向并非只是专业名称上的改变,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框架决定了两者在课程体系、培养能力和培养规格的不同。因此,应急语言服务不仅要根据预判“养兵”,更要模拟实战“练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战”时万无一失。
三、建立应急外语服务框架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后疫情时代”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应纳入到国家发展与安全的视域之下,特别是在应急外语服务框架下,外语教育不仅需要增设应急语言翻译等专门课程或专业方向,做好语言服务的技能培训,建立语言服务志愿团体,培养语言学习者为社会提供应急语言服务的意识、精神和基本能力,做好多语种、跨学科的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以满足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语言传播、语言翻译、语言智能、语言安全、语言抚慰等需求。
无论是外语人才培养,还是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紧急情况下拥有执行力超强的优质“兵源”得益于平日科学、系统、全方位的扎实练兵。培养和储备应急外语人才,加强应急话语传播,对于促进国家语言应急体制建设、提升国家综合治理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需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整合学科资源,联合培养人才;还需要社会组织和新闻部门搭建人才培训和交流平台,提供服务渠道;更需要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提供和保障应急管理业务。总之,后疫情时代折射出应急语言人才的重要性,政府、高校、社会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加强对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