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112个国际“三八”妇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疫情焦灼的世界,全球女性医务工作者的生活状态备受关注,她们的努力备受尊重。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院长刘薇女士就是这样一位杰出女性:她带领团队为天津新冠肺炎儿童患者做出突出贡献。在年初爆发的本土奥密克戎疫情中,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累计派出100人次,其中96人次支援定点医院天津市海河医院,2人次支援定点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2人次进驻天津市津南医院,帮助那些感染新冠肺炎的儿童尽快康复,并且走出心灵的阴霾。
与此同时,刘薇院长也因罕见病研究、人文关怀关注以及拥有对141年历史的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的较高管理能力在业界受到较高赞誉。值得一提的还有:她在文学领域的天赋,她创作的多部小说创作获得国家级奖项,更加令业界和国人仰慕。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中国日报》记者杨成专访了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院长刘薇。
天津市儿童医院院长刘薇
Q1:记者:我们了解到,在天津“硬刚奥密克戎”的战役中,感染者大部分是年龄较小的儿童,您引导的贵院及时派遣了医务人员到前线支援的同时,您也为本次战役做出指导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为每一位医生写了一封慰问函(散文诗),为每一位小病人送上礼物(科普书)……这一切令国内外关心这些孩子的人们非常感动。请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一个儿科医生,您认为与其他科室的医生相比,您的工作有哪些不同?
刘薇:灾难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命运休戚与共。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按照国家要求及天津市文件精神,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以患儿需求为根本、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在每日对本市、国内,乃至全球疫情信息进行评估研判的基础上,结合儿科诊疗实际特点,实时调整工作重点、出台各项有力措施,做到资源统筹规划、预案切实可行、诊疗分级响应、细节落到实处。
尽管我院需要双院区(马场、龙岩)五线(定点医院派驻医疗队、本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缓冲病房、机场接机、隔离点进驻、大筛)“战疫”,但由于贴合设计、未雨绸缪,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在原龙岩院区本就具备独立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楼的基础上,展示了“天童医人”的速度和品质,仅用7天于马场院区扩增建成三区双通道标准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及双院区核酸PCR检测实验室……力保截至目前,医院零感染、诊疗零漏诊。
给每一批奔赴前线的医护人员、每一位值守在医院临床的医务人员的寄语,我提醒的第一句话,都是“首要任务是尽全力避免非战斗减员”。他们做好个人防护,要求“医疗有温度”,首先管理者就要对医务人员有温度,他们在负重前行、拼尽全力,医院的管理者就必须先人后己、尊贤爱才,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要给予关怀和支持。
而这次被奥密克戎感染的孩子们有不少都是学龄儿,且症状较轻,患病是不幸的,但正好可以借此机会给予他们一些建议。赠送的科普书,是祝贺他们取得人生第一场重大战役的胜利——打败“新冠”病毒,并嘱咐他们养成“戴口罩、手卫生、保持安全一米距离”等好习惯。相信他们经历了这次艰苦卓绝的战“疫”,一定更加知道如何去“爱”——关爱别人、爱护自己,也学会了面对病痛什么是“坚强”、面对困难怎样去“坚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他们的笑容对医务人员而言就是最靓丽的风景。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眼界更加开阔,知识得到增长;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快乐,成长为自己期待和喜爱的模样……
窃以为,下医医已病,靠医术良药;中医医欲病,靠健康管理和体检筛查;上医医未病,靠医学科普。
给成年人做医学科普,是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保重自己,呵护家人。给娃娃们做医学科普,是因为成年人的一些“不良”习惯都是从儿时养成的。“小盆友”本来就有很多问号,何不让这些问号变为他们的知识,成就他们的学问,庇佑他们的安康?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从职业上看,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艰辛与乐趣;从医疗上讲,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与其他行业相比,医疗行业的独特在于面对的是最宝贵的人的生命。与其他科室相比,除了“苦、累、收入低”之外,儿科医务人员其实更为幸运。
因为无论从哪个层面去理解,孩子的可塑性都是最强大的。他们受损的身心健康既可以坍塌式地被毁坏,也能够奇迹般地复原、重生,前提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精准地施以援手。更重要的是,儿科医生甚至可以参与某些生命的成长,并有机会对某些生命的人生方向产生良性的影响,对某些面临分崩离析家庭给予重建的信心,其间的功德是无法计量的。
天津市儿童医院院长刘薇(右)
Q2:记者:您本人是医学工作者、科研学者,同时在医学科普、协作领域较其他医院的院长相比,亦有相对少见的成就,例如,您是撰写了三本长篇小说《最后24小时》、《儿科病房》、《医路风尘》。请您谈谈对语文学创作这一爱好的初心,您是如何调整好自己“管理者”、“医学工作者”、“作家”三种身份的?
刘薇:成为“管理者”需要位置和机遇,作为“医学工作者”基于学习和积淀,而“作家”需要创作和作品。按照接触顺序,恰恰是反过来的。我是因为爱好而热衷于写作,并享受其间的过程,至于作品是否可以发表或出版,权当海边拾贝。然后因为高考,父母希望我学医才“顺理成章”成为医学工作者,其间的甘苦自知,但信念始终如一,那就是,截至目前,医学依旧有很多无能为力的时刻,但我至少要做到,挽留那些不该早逝者的脚步,而让不得不离去者减缓痛苦、走得有尊严。
于我而言——对绘画、阅读、写作、音乐的爱好都远远早于和医学的邂逅。我觉得,绘画是生命的淡彩,阅读是生命的延展,写作是生命的重量,音乐是生命的韵律,医学是生命的原点。当走进医学的殿堂后,之前的那些爱好与学医、从医的过程慢慢融合,相辅相成。
每当面临医学的艰辛与压力时,绘画帮助我更为准确的了解身体的结构与病原体的复杂,阅读拓宽我对生与死的认知和理解,写作令我可以尽情的抒发对生命的感悟,音乐化解了我所有的失落与感伤。所有这些美好的事物,让我学会了更加细腻地了解繁复的人性,更加豁达的看待得失,更加懂得欣赏转瞬即逝的美好,更加珍惜没有价格、不可再生那些“东西”。
生命的长度,仰仗于遗传基因和良好的习惯,决定了所能帮助人的时间;生命的宽度,在于职业外的爱好和探索,有助于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和激烈的变化;生命的深度,取决于自己的修行和历练,是自我认可的个人价值的真实体现;生命的高度,在于能为别人、社会和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是他人认可的个人价值的客观表达。
可以这样认为,在某一阶段,“管理者”让生命更有高度,它让我有机会能协助其他的医务工作者可以心无旁骛的服务于更多的患者;“医学工作者”让生命更有深度,它让我能直接帮助一些孩子重新走进灿烂的阳光去拥抱生活。“作家”让生命更有宽度,以儿科科普书籍帮助父母能多掌握一些医学常识、多增加一点照护的本领,让孩子们少经历一些磨难、少忍耐一点痛苦;以文学作品表达“难道不可以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心无旁骛地认真活着,然后在新的一天来临时,将昨日的所有清零,重新再来吗?”的感悟。
所以,当我离开“管理者”的位置,甚至不再做“医学工作者”,“作家”——也就是绘画、阅读、音乐、写作,将会陪伴终生。而当文学、医学和美学碰撞时,生命也会随之变得精彩而不张扬,一如风动藤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书香和着雨声、画笔蘸着暖阳,平静的生活着、平凡的成长着,平和的心态、平淡的日子,这就是幸福的感觉,一如满树的芬芳,无法计量、无关金钱,只在内心。
钢笔画由刘薇院长亲手绘制(人物分别为屠呦呦、林巧稚、伦敦塔桥、可爱的儿童和母亲等)
Q3:记者:2021年是天津市儿童医院成立140周年,作为面积、体量、人员均属于“重量级”的儿童医院,在新的一年里(2022年),您有什么设想?对全院医务人员抱有什么样的希冀?
刘薇:按院史志记载,天津市儿童医院的前身,是由李鸿章捐赠,于1881年在紫竹林地区海大道(现大沽路152号)落成的妇婴医院。建院至今已达141年,可谓见证时代变迁,历经岁月风霜。
时至今日,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三甲综合性儿科医院,天津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医学院儿科临床学院,设置床位1721张。其中,马场院区占地5.5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21张。龙岩院区占地8.3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200张。全院上下4000余人(在编职工2700余人,包括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天津市授衔专家、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31”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队伍,服务辐射整个华北地区。
新的一年里,我们正致力于按照既定的愿景,将马场院区建设成为“儿科医疗孵化器”,龙岩院区建设成为“儿科医疗助推器”。医院的马场院区,以培养儿科医疗骨干为己任,以精准医学科研为专业核心,以急危重症救治为诊疗重点,逐步完善小儿“五官中心”、“心血管中心”、“颅脑神经中心”、“内镜中心”、“急救中心”、“新生儿诊疗中心”、“精准医学实验室”等建制。医院的龙岩院区以抚育儿科医疗大家为目标,以罕见病为临床特色,以疑难杂症诊治为医疗重点,进一步细化“病理诊断会诊中心”、“影像诊断会诊中心”、“检验医学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心理医疗中心”、“感染(传染)疾病诊疗中心”、“血液疾病中心”、“罕见病中心”、“肿瘤疾病中心”、“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等功能。
希望全院职工合力将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建设成为——外,对得起患儿;内,对得起职工;上,对得起前辈;下,对得起来者。相信我和我的同事们会一起努力,将医院打造成一家我心目中“医疗有品质,服务有温度,业内有分量,社会有口碑,看病不找人”的好医院!
2021年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上,刘薇院长做了题为“中医、西医,佑护健康皆为大医”的主旨演讲。
Q4:记者:我们了解到,您认为东方哲学思想的理念对于医院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您认为在医院的管理方面它蕴含着怎样的独到之处?
刘薇:我一直觉得,人的地位没有高低,但人的品行却有优劣。最低层次,要遵守法律;中等层次,要恪守道德;最高层次,要坚定信仰。而这似乎又与东方的哲学思想相契合。
而用东方哲学思想考虑,医院管理也可以涵盖法家、儒家、道家的特点。
法家立于制度与公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严格界定出“行”与“不行”,然后加以管控。
儒家立于诚孝与修养,强调仁义礼智信,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立于自然与道德,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讲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殊途同归。
他们之间是否有高下姑且不论,但就现在的情况看,管理可以借鉴融通,三管齐下。既要服务明晰流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执行;又要提升医院文化建设,强调职工素质培养,凝心聚力;更要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因势利导、刚柔并济、顺其自然。正所谓“外儒,内法,有道”。
Q5:记者:“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作为一个女性工作者,也想期待您可否分享下,您是如何平衡好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的?对于职场女性,您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建议?
刘薇:是的,我是女医生。
女医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大概因为,女性多半偏感性,而医生这个职业却要求处变不惊、冷静缜密、绝对理性,结果在冰与火的碰撞中,生命反而更容易锻造、萃取,涅槃重生吧。
至于说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理想状态下,工作是为了更好的而生活,实际上,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却是工作几乎占据了生活。这时,所幸我有理解自己的父母,支持自己的先生。所以,就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自己的身份是父母的女儿、先生的妻子。没有客套和应酬,拒绝无意义的社交,除去上班、加班,我所有的时间都会给到自己的家人。
不必刻意神化,也不该被妖魔化。医疗行业就是360行里的一行。除去职业的特殊性——服务对象是不可复制的活人、工作内容是不可预测的疾病,我们本身真的是再普通不过了,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承受着、经历着、无奈着、执著着,和芸芸众生没有任何区别。关键时刻,面对疫情和灾难,因为职业的关系,必须冲得上去。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过是恪守本分、安于平淡,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每天的生活。
对于职场女性,我没资格给出、而且也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建议,因为每个人的“本我”,即内部认知以及所处外部环境都不尽相同,因此可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奇咒语”。不过我倒是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心得,那就是时刻牢记——生命之得乃意外之得、生命之失是必然之失。前者会令我懂得爱与珍惜、乐观积极,后者能让我从容面对挫折、懂得取舍。
Q6:记者:您曾在一个访谈中说到“医疗始于慈悲,得于教育”,那么您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人文关怀”更好地注入到医疗救治过程中?对于医学后辈们您又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刘薇:我曾和大家分享过自己的从医之道——医之道,始于慈悲,得于教育,成于勤勉,精于管理,立于科研。
在这里,作为一名学医从医三十年的儿科医生,有五个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分享给年轻的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希望对大家未来的从医之路有些许帮助。这就是我每次在大学课堂和新职工入职时所讲授的《医学与人文》里面的部分内容。
第一个秘密,设定愿景,砥砺前行。
“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相传古代智者将人与职业的关系分为七个层次。奴:非自愿而靠人监督者。徒:能力不足,肯自愿学习者。工:老老实实,按规矩做事者。匠:精通一门技艺或手艺者。师:掌握了规律,又能将其传授他人者。家:有固定的信念,让别人生活得更好者。圣:精通事理,通达万物者。在日后行医的过程中,每一位患儿都是我们的考官,他们所罹患的疾病便是真正的命题,这,无关成绩,而是生命,结果无关智商(IQ),而在你所能达到的职业位阶。
第二个秘密,以德为先,莫负芳华。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在选定儿科后,于努力学习的同时要善于思考,并培养胆商(DQ)。人,有三个境界,最低的,知守法;中间的,存道德;最高的,有信仰。一个人,只有人格完整、三观正确,并具备胆略,才可能通过终生学习,一步步由合格的医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生,有些人会继续前进,成为行业翘楚、医学专家,个别人最终达到引领学科跨时代和进步的真正学者、大家的高度。
第三个秘密,挫折无价,昨日清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事实上,每一段艰难时光都将成为日后最有价值的记忆,且有助于提升逆商(AQ)。没有谁的人生能波澜不兴、一帆风顺。遭遇挫折,一如碰到钉子。当把钉子钉到树上,即便拔下钉子,依旧会留下孔洞,但如果是生机勃勃的幼树,一如你们,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成长中,那个孔洞可能会变成睿智的眼睛或纤巧的鸟巢。如果从医者都不明白挫折的价值,那只能说,生命是如此愚钝,连生死都没能给予其醍醐灌顶的开悟。
第四个秘密,医学有限,人文补充。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学不是万能的,所以迫切需要人文的帮护与补充,做有温度的医疗,更要有爱商(LQ)。热爱祖国,爱护家人,爱惜自己,对挚爱亲朋要做个有情有义的人;关爱患者,笃爱事业,敬爱生命,为被疾病折磨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我从不认为医者真的拥有救人于生死的超凡能力。医者能做的、该做的,是尽己所能,留住不该离去的人,而让不得不离开的人少有痛苦、更有尊严。
第五个秘密,生命宝贵,不可辜负。
“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培养终生相伴的兴趣与爱好非常重要,做到知进知止、驰张有度,拓展情商(EQ)。疲惫时,优美的音乐可以帮你放松心境,困扰时,一本好书会为你点亮希望。延展生命的长度,拓宽生命的广度,挖掘生命的深度,提升生命的高度。面对生活,保持我们清澈的眼眸和纯粹的心,做到成熟而不世故,练达但不圆滑。如果对某些人而言,看到第二天的太阳都是一种奢望,那我们还有什么借口不珍惜自己的拥有,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过得幸福?
Q7:记者:我们关注到,儿童罕见病的医治一直是您所致力的一个重大方向,对很多人来讲,罕见病似乎比较遥远,您能否介绍一下面对罕见病,中国有什么独特之处?天津市儿童医院在儿童罕见病方面又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刘薇:面对罕见病,我们起步较晚,走过弯路,但据有两大无法匹敌的优势。其一是人口众多,其二是政策红利。人口众多,使得即便是罕见病,罹患病人的总数也不会极少,这样相对充足的病例为前瞻干预、黄金诊断、精准施治等均提供了可行性研究样本。政策红利,使得多系统便于协调,在医院内部是MDT诊疗,在医院之间是无缝衔接的基础,而在医疗行业之外是跨学科多部门共同发力,最终受惠的是患者和家属。
比如,就在这次奥密克戎疫情相对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刻,我院在天津市医疗保障局等多个部门的帮助下,仅用16天的时间,便成为我市儿童庞贝病医保定点医院,并于2022年1月18日为我市首例庞贝病患儿进行了酶替代治疗。从诊断到治疗,从临床到后勤,院内绿色通道,院外部门联动,看似简单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生命至上”的温暖,公立医院的担当。
我院于2019年成为天津市医学会罕见病分会的主委单位,加入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院内成立罕见病诊疗中心。我为罕见病分会、罕见病中心以及我院服务于罕见病的志愿者分别设计、绘制了相关标识。2020年,我院同时成为天津市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溶酶体贮积症协作组和中国罕见病联盟天津协作组溶酶体贮积症工作组的牵头单位。2021年开始“儿童罕见病规范化临床资源数据库建立及数据分析研究”。2022年完成编纂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儿童罕见病诊疗与管理》专著。
《儿童罕见病诊疗与管理》是一部关于儿童罕见病的专著,本书以我国公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所涉及的121种罕见病为基础,精心提炼,百科全书式详解了106种儿童罕见病,对每一种罕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转诊要点、基层管理等进行详细梳理,每一章都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审阅把关,内容准确。其中不乏随访十余年的珍贵病例分享,通过编者亲自参与诊疗的病例,使读者深入了解临床病例的讨论过程。
本书不仅对百余种儿童罕见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和详解,同时提出了一种现代化医学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地基基础”,以一级和二级医院为“四梁八柱”,以三级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为“中流砥柱”,以国家及区域医疗中心为“顶层设计”的儿童罕见病层级诊疗与管理模式。本书所构想和提出的理念为避免罕见病发生、最大限度的惠及罕见病患儿及改善罕见病患儿生活质量,劈开了儿童罕见病的荆棘之路。
我为本书每种儿童罕见病均精心设计了“图解要点”,借助“专病专图”,以一图读懂的方式清晰地勾勒出相对应的罕见病的诊疗要素,对号入座式的无声讲解,仿佛电脑程序一般严谨地从不典型中找到疾病诊疗的关键点。它就像一把金钥匙,可以帮助读者打开神秘大门、进入快速通道,透彻了解并清晰记住关于儿童罕见病的秘密。翻开这本书,如同翻开了儿童罕见病的“宝典”,“一站式”精准解决读者对于儿童罕见病的疑惑,供不同层级儿科医务人员参考与借鉴,助力快速成长。
在设计书的封面时,我经过思考,选择并手绘了一只蝴蝶翅膀,这灵动、优雅的翅膀属于金斑喙凤蝶。这是一种比大熊猫还珍贵罕见的国蝶,为中国的特有珍品,是中国唯一的蝶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排世界八大名贵蝴蝶之首,又有“梦幻蝴蝶”和“世界动物活化石”之美誉。我之所以选择金斑喙凤蝶作为这部书的代表,就是期待传递这样的信息,罕见病,患病率低,难诊难治,遇到的病例都应十分珍视;也如能诊断出罕见病的医师,不可多得。希望《儿童罕见病诊疗与管理》的出版,愿更多医者的书架上停留一只金斑喙凤蝶,对罕见病患者的爱与帮助,入脑入心,愿爱,不罕见。
《儿童罕见病诊疗与管理》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担任主审,由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院长刘薇、上海市罕见病防治基金会理事长李定国担任主编。
Q8:记者:在之前其他媒体记者对您的访谈中,您提到非常关注AI与人的关系,今天您是否能够说说您理想下的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AI在医疗领域应当如何发展,才能使“医疗更有温度”?
刘薇:这个问题可能是最有趣、最复杂的,在四维空间里,从“医学”“哲学”“科学”“人文”……不同角度出发,答案可能会大相径庭。而一旦超出这个空间,也许会有颠覆性的认知。即便在这个空间内,事实上,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又必须同时拥有上述多个视角和元素。
就我个人理解而言,AI与人的关系极其微妙。不恰当的说,它可以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也可以是潘多拉的魔盒。在这里,觉得“度”是关键。在哲学上,“度”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人工智能已经无所不在,并且确实给予人类很多帮助,让科技更发达、效率更提升、失误更减少、生活更便利,但与此同时,人的本性可能会迷失、失误变得更加致命……因此,于合理的区间内,适度发展AI是非常有助于人类获得更美好生活的关键。
AI——以人为本、服务于人,也许这是当下比较理想的关系定位。时刻牢记,AI服务的主体是人,其设计也围绕于人。在医疗领域,让预防、诊断、治疗的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的进步,让人文情怀贯彻AI的一举一动,不反客为主,不越俎代庖,不取而代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便是成功,医疗才更有温度。
《周易》名句“文明以止,人文也。”天人合一,人的文化遵从自然规律,有进知退,才是科学。无论如何,窃以为——人文,做医学之器,让其有度;医学,做人文之魂,令其升华。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