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6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端论坛(2022)”上,来自中国国经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和南开大学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使命开展了深入研究讨论。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8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国经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陈文玲认为,京津冀三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已经走出一条整体谋篇、优势互补、优化布局、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从交通路网到生态环境,从产业转型到公共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建议从三个“新”着手下一步工作:新高地,面向未来,京津冀需明确城市群定位,谋划建设政策、战略和制度新高地、开放新高地和创新新高地;新基地,主要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先进服务业、先进农业新基地;新优势,主要是充分发挥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及一体化发展新优势,从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及产业品牌建设、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新设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重点强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基本上完成了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退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大规模疏解任务,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取得重大进展。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指出京津冀医药产业已形成覆盖“生物药、化药、中药、医疗器械”全产业集群,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国内其他重大战略区域相比,在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区内差距也为协同发展带来较大的挑战。京津冀三地亟需从教育资源配置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论坛上,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新时期的任务,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着重强调京津冀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都市圈划定标准体系有助于精准施策,清楚把握各个都市圈规划实施及相关评估考核;同时明确都市圈下一步重点监测领域和考评方向,严格实行都市圈发展“双控”战略,先行先试、分类指导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出台都市圈建设“负面清单”,强化都市圈核心功能圈建设,加强都市圈监测、考核等发展建设。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提出,以合理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和先进的京津、京雄、津雄产业带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支点”;激活创新活力,实体经济要换“芯”,以中关村为创新源头的跨京津冀科技创新链为重点,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码区域发展动力,打造生态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端产业共生体系,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区域集群化。
从天津市的未来发展出发,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认为,首先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和特点进行再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本地区发展问题,也关乎我国由大国向强国的迈进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应更紧密地结合当前形势,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速天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步伐;最后,结合天津现状找准尽快落实功能定位的具体路径,充分利用制造业基础、口岸、区位三大红利,在经济振兴、市场化进程推进、开放窗口建设、产业链重构、区域红利释放等发挥更大作用。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兰冰则从“制造业立市”方面提出了天津市应把握的关键点:统筹把握产业规模与产业质量的关系,分层次推进就业导向型、财税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的制造业;以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优化制造业技术供给;以市场化方式促进要素集聚与产业链拓展;把握人才流动规律,为制造业创新以及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其他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协调发展,专家们也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覃成林着重从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联动发展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制订统筹推动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联动机制和工作计划,推动南北两个国家级增长极互动融合发展;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扩大产业深度合作,加快市场协同联动;加强创新驱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多链建设、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等方面互学互鉴。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梳理了长三角发展经验,表明当今都市圈和城市群都已成为区域战略合作以及城市合作的发展的桥头堡和先锋队,未来需打造小尺度、跨区域更精准的试验田,发挥增长极的核心作用,衔接其他区域战略。与此同时,建议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以多元化合作模式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对接与协同。
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余东华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协同联动提出对策建议,着重强调了原始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宽松的试错容错机制、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五大方面的协同。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