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时代文明实践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把文明实践与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需要从身边的文化资源宝库中发现题材、获取灵感、汲取营养、构建载体。

天津:新时代文明实践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来源: 天津市文明办
2022-01-04 19: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作者:田晓 天津市文明办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质量水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和农村文明程度、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具有重要意义。

守住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执政兴国之魂,那么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之魂,乡风文明建设也必须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今年以来,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市开展“同唱一首歌 永远跟党走”歌咏大赛、红色影视点映、“党的故事我来讲”等一系列主题宣讲,赋予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最强音,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起到了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作用。参加汇演的孙阿姨说,“每天唱起红歌,全身热血沸腾、精神高昂饱满,身体各种毛病都好了很多!”

  天津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群众歌咏大会

隆冬时节,宝坻区小辛码头村民李全海家热气腾腾,“理响宝地”理论宣讲志愿者,正在与农家院经营者及村民坐在一起宣讲讨论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得听党的话、感党恩、跟党走!”村民李占军接过话茬儿,“就说黄庄洼吧,过去十年九涝,出名的穷。如今,建起旅游村,办起农家院。小村美的像画一样,城里人来喽,都舍不得走。”村民李超接着说,“乡村旅游是咱的金字招牌,家乡的振兴让我结束了打工生活,回家创办了农家院,我希望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干!”

静海的“百场集体参观、千人畅谈体会、万人聆听红色故事”,武清的“百村百站党史宣讲”接力,让草根名嘴大显身手,让党史学习“火”在基层、“实”在百姓、“活”在实践。

  武清区“百村百站党史宣讲”

北辰有一支晨光电影放映队,无论暑寒,不惧风雨,把电影带进校园、乡村、军营、工地和养老院。两年来,累计公益放映3000余场,荣获2020年“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先进集体”。

在许多乡村,都有围绕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乡村“墙体画”,这不仅是主题视觉的融入浸润,也是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乡风和谐、村庄美丽的一道风景。

走进宝坻大唐庄镇董塔庄村、南里自沽村,你会被村庄富有特色的3D墙绘吸引,村庄扮靓“颜值”的同时,也成为游客“网红打卡地”。“墙绘内容别提村民们有多喜欢了!这次成功,激励我们不断开动脑筋,打造舒适、宜居、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让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这是当时南里自沽村当家人的一段感言。

还有北辰的“农民画”,主题明快、色彩艳丽、生动拙朴,融入乡土情怀,传承中国民间乐观向上的精神,表达着健康美满、随心赋彩、红红火火的喜庆。画面既有当代消失的农具和水井,也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场景。乡情与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载体,既是形象诠释农民文化热情的生动描摹,也是守住乡土中国文化之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

  北辰区“农民画”

留乡愁。在余光中先生那首著名的《乡愁》一诗中,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也有人说“乡愁是火车,乡愁是泥土。”其实,乡愁就是人类文化情感的归属记忆。从文明实践的践行体验看,乡村集体记忆下的个体文化、家庭文化、新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都是乡村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民的乡土价值观念。

利用乡村闲置空间,将老旧物件收集建立村史馆,是乡村文化财富的收藏和传承。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和杨成庄乡宫家屯村的村史馆,是我们调研中见过的天津村史馆藏体量和空间规模较大且有特色的。村里刘大伯说了,“这些物件跟了我一辈子,现在捐给村史馆,留作念想,还能展览。”

  静海陈官屯镇杨成庄乡宫家屯村村史馆

吕官屯村不仅有“村史馆”还建有“耕读之家”,该村自古乡风淳朴,尊师重教。自民国前就有自己的私塾,后建学校。全村1769人中走出600余名大学生,其中,42名硕士、15名博士。其实,这些饱学诗书走出乡村的学子与家乡后来……,他们对家乡的回馈和作为,或是文明实践更需要拓展的故事。

  静海区吕官屯村“耕读之家”

广东博罗县,专门打造了客家文化记忆的“客家婆”民俗文化馆,馆舍规模庞大、文化设计精巧,是一座建在农村的非遗文化展示馆,它通过百磨长廊、客家往事、非遗文化项目展示等主题,让乡村的文化质感有了跨越式提升。这类乡村文化场馆的设立,不仅为承载乡愁提供了载体,还意味着农村可以有包容孕育优质文化的土壤,这是涵育乡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富矿。

把文明实践与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需要从身边的文化资源宝库中发现题材、获取灵感、汲取营养、构建载体。

所以,乡愁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情调”,它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应当并可以找回的乡土文化中,最朴素而深情的文化记忆。

如今,村史馆、农村书屋、农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成了许多村镇最有人气的地方,人们在这里亲近历史文化,汲取知识力量,提升文明素养,这便是“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靠人才。国家发展靠人才,乡村振兴用人才。文明实践有头雁,人民群众是主体,如今,我们看到了“领跑者始终冲锋在前,跟跑者越来越多。”

宝坻方家庄镇副镇长(80后)杨秋静女士,曾是小杜庄村党支部书记、文明实践站站长。她常说,“我是文明实践的超级粉丝,也是文明实践的最大受益者。”在一次专题培训中,市文明办特邀她向大家分享了她与文明实践的故事。她没有讲稿没有课件,手里只有两张手书的活页纸,但她娓娓道来,深情讲述她在小杜庄的日日夜夜和村里每一位大爷大娘之间的故事,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朴实的话语;没有冷硬的表达,只有讲不完的暖心往事。小道理大情怀,她说“只要是好的、善的、能触达心灵的都是文明实践。”她还说“结婚宴给新人送什么?”“送新人规矩、送文明、送祝福。”这就是小杨同志对文明实践的朴实理解。

  宝坻方家庄镇副镇长杨秋静

文明实践要融入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如何大展身手?如何在涵育乡村文明新风的活动设计上下功夫?要摆布好村里的大事小情,让老百姓都满意非常不容易。“让文明实践带给百姓更多的信心和情感认同最重要。”这是小杨同志那天故事分享的一句“点睛”之结语。这批年轻村官的小心思、小智慧、小旨趣,是如何在“以小见大”中赢得村里老人、孩子的共同信任和拥戴,许多创意和载体或许真的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带着泥土的味道与温度去赢得、感化、争取群众,最终引领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文明实践引领乡风文明,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同样需要吸引各类乡贤(乡村长老、爱心企业家、非遗传人等)、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与大学生、“法律明白人”、乡村规划师等人才。在中央《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到几类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卫生健康人才、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等。

一年前,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班”,在蓟州毛家峪村举办开学典礼,荣获“天津市最美退役军人”的李锁,以天津“乡村振兴”领跑人的代表身份,讲述了他带领毛家峪村乡亲脱贫奋斗故事。

今年初春,市卫健委会同市文明办组织“人民好医生走基层 送健康”志愿服务活动,来到武清区徐官屯街段庄村,一位村医全程接待了我们,村里有多少患基础病的老人、有多少因病致贫的家庭、有多少常见病,他了然于胸详尽介绍。这位脸上刻满沧桑的大叔,带领我们去村民家里看望瘫痪在床的乡亲。日常他除了为附近村民送医问诊,还为他们普及健康教育,狭小简陋的诊室装着满满的情怀,让在场的每一位专家都无不动容。乡村,是多么需要这样的健康卫士!只有这样,“健康中国”行动才能把“送健康”变成“种健康”。

  天津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走基层送健康

天津体育学院有一支“红樱桃”公益社,原本是依托特殊教育专业开展“与你共融·风雨同舟”服务残障大学生的品牌项目,市文明办将其纳入“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服务平台”后,曾一度出现“一单难求”的现象,原因是“红樱桃”不仅提供助残服务,他们还为乡村少年送去了体育专业的公益辅导课,“成就了乡村娃的篮球梦”。多么希望将来乡村学校少年宫,能有更多像“红樱桃”一样带不走的专业志愿服务人才队伍。

  “红樱桃”成就乡村娃的篮球梦

真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跳出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来做群众工作的思维定式,为破解基层群众工作“没人做、不愿做、不会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实践载体。

“五常五送”工作法,“常敲空巢老人门,嘘寒问暖送贴心;常串困难群众门,排忧解难送爱心;常叩重点人群门,沟通疏导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区门,打防管控送安心;常开休闲文明门,和谐追梦送欢心。”这是北辰区宝翠花都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则银扎根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创新探索。正是靠这样的“真服务”,她也赢得了首届“天津楷模”等多项荣誉称号。

武清韩村“一个人的剧场”成就了卢大娘“坐在炕头点大戏”的心愿。“卢大娘,您今天想听哪段戏?您点,我唱。”“小兰啊,上次你唱的《红色娘子军》是真好、真过瘾,今天我想听一段《霓虹灯下的哨兵》。”正在唱戏的高小兰,是村里“昭晗评剧团”的团长,也是“一个人的剧场”志愿服务项目带头人。新时代文明实践,让天津评剧院与白古屯镇韩村结成了“种文化”对子。天津评剧院院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多次来到韩村表演并辅导和培训志愿者,还帮助村里成立了村民自己的评剧团。

  武清区韩村“一个人的剧场”

“我特别爱听评戏,可是腿脚不利索,出不了家门。自从有了‘昭晗评剧团’,拨一个电话,他们就把戏送到家里,小兰他们围着我唱……”卢大娘感动地说。“这些孩子们太好了,唱完戏还顺手帮我擦玻璃、扫院子,就像亲闺女一般。”兴村振兴,文化先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做到真服务。“一个人的剧场”成了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暖心工程”“掌声工程”。

新华社曾有过《引一束阳光,照进“喜憨儿”的未来》的报道,讲述了“一个大姐和45个孩子”的故事。主人公田丽超(85后)第七届天津市道德模范,在其开办的养老院,无偿照料着一群患有智障的青少年,教他们学会自理,自食其力,自立自强。为避免孩子们被歧视、受欺辱,她想了很多办法,碰了许多钉子。最后她带着孩子们自己干,办起了洗衣房,在当地多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阳光福乐多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她不仅让孩子们挣工资,还给他们上社保。从此,这群“折翼天使”颠覆了世人的印象……。正是田丽超这位“真服务”“超有爱”的大姐,换来了这群“喜憨儿”们不一样的“阳光福乐多”人生。

  阳光福乐多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有创新。今年以来,市文明办根据五个试点区不同文化资源禀赋,依托新华社客户端天津频道开设“文明实践看天津”专栏,加大试点经验宣传和融媒体推广。先后推出“乡村今夕看韩村”“城区经验有双新”“头雁领飞聚宝坻”“好人沃土耕北辰”“基地绽放亮滨城”等试点品牌,典型引领覆盖了中心、所、站三级试点建设工作经验。同时,举办“文明实践看天津”直播展示,开展“永远跟党走 文明实践我来啦”故事汇,吸引来自基层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讲述文明实践的暖心瞬间、幸福体验和精神收获,5场直播总浏览量超过了2000万,突出了文明实践的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和群众属性。

北辰区“五常五送”、滨海新区“文明实践赶大集”、宝坻区“小锣鼓志愿服务队”,已被收入中央文明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100例》在全国推广。近日,中央文明办最新推出的《怎么干》一书,分别选录武清韩村、津南双新街、宝坻文明实践中心的站长、所长、主任一把手经验。未来,像“夜摊村务”“半亩方塘”非遗文化学院、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等创新载体都值得总结提炼。

  创新不光有举措,还要求成效。

移风易俗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乡风文明成色的主要任务之一,如果说宝坻的婚丧陋习改革是天津试点建设的创新之举,那么河北省河涧地区的“婚俗改革”以“他山之石”更显彻底。在倡导乡村文明新风的同时,有了具体的“奖”“罚”标准,推动移风易俗真正落地见效。“罚”,对大操大办的违禁者,特别是党员干部,进行约谈、通报、处分;“奖”,利用“5.20”为“零彩礼”新人举办集体婚礼,免费查体、拍婚纱照、爱心商家提供奖品等。此外,还有海南五指山的“乡村论坛”都值得借鉴。

无论是铸牢主流价值之魂,还是守护乡愁乡情,都离不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群众动员能力、盘活资源的统筹能力、政治引领的凝聚能力、真心为民的服务能力、破题解难的创新能力、人才制度等保障能力。唯如此,新时代文明实践才能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的品质提升。

(田晓)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