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百年看天津,最早打开工业眼界的天津,在中国制造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十四五”开局之年,天津又将“制造业立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按照“施工图”,到2025年,天津将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知其所来,明其所往。今日本报推出特刊,“摆渡”历史深处,探寻“立市”之道,展示天津卫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讲述一座城一以贯之的求索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是制造业?制造业凭什么行?
“十四五”开局,“制造业立市”写入天津《政府工作报告》,“图纸”甫一铺,追问声一片。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搜索各省市产业布局,不乏提升“制造”比重,但鲜见提到“立市”之位。天津怎么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天津被赋予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独一无二。制造业立市,天津既是挑担子,也是抓机遇。挑起担子底气足,发展制造业是这座城的“看家本领”“最大优势”。
天津城市近代史就是一部天津工业史,天津因水而生,因工业而开埠。“自洋务运动开始,天津成为近代工业文明在中国北方的传播中心、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和国内许多新事物的发源地……”“图纸”铺开一年,走进天津博物馆,参观展览《中华百年看天津》;探访工业遗址,“摆渡”历史深处,“看家本领”“最大优势”愈加醒目。
工业粉 机床迷
了解天津,才知道什么叫工业体系完备
提起中国近代工业,不得不提天津。自洋务运动起,经历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商办发展历程后,到20世纪30年代,天津的工业门类、工厂总数和投资规模,位居北方第一,全国第二。“南有上海滩,北有天津卫。”天津逐步成为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
然而,回眸过去,于今有何意义?
“天津市民对于制造业的热情,是传承下来的,它有深厚民意基础。”天津博物馆历史研究部原主任岳宏,是《中华百年看天津》主要策展人之一,多年研究工业遗产,“你去听听,凡座谈,请老工人讲,他们特别积极。你去转转,遍地的老物件民办博物馆、展览,耗时耗力耗钱,办那个图啥?纯属喜欢。”
天博向东22公里,东丽区有一家民营机床博物馆。47岁的馆长、天津米克朗公司总经理王福喜,收集了300多台老机床、500余件民用物件,时间跨越清末洋务运动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
机床,制造机器的机器,被誉为“工业母机”、国家制造业水平的“体重计”。“体重计”实属“重量级”,“人高马大”,放不好放,看不好看,可王福喜愣是收藏了20多年。
收藏品并非“自留地”,博物馆自2013年创办,向社会开放,一开开到今天,王福喜说,“往里投了一亿多元,不为挣钱,现在是国内最大的民营机床博物馆。”
不求利润,哪儿来后劲?
馆长执著,因“血缘”。祖父、父亲再到自己这一辈,干的营生都和“制造”有关,打小耳濡目染,“机床瘾”血脉相承。
观众捧场,因“业缘”。走进馆区,一台皮带车床前,来自东丽的邓先生指给老友看,“瞧,借助皮带,多台机子围着一个马达转,节电又方便。”他干过车工,退休后又造过自行车,对机床有浓烈情感。和邓先生相似,很多观众携家带口前去“认亲”,“工匠心”心心相印。
在天津,这样的“工业粉”数量庞大。到20世纪30年代,天津已有1200多家工厂,20万产业工人。一个工人养活一家人,一家人影响一代人,一代人又影响一代人。城市大工业连着百姓小日子。聊起小日子,带出厚家底──
重回天博,打开“中华百年看天津”,满目的“中国第一”“开创先河”。
世界最大火药制造厂之一的天津机器局、近代中国最早的食品厂贻来牟机器磨房、第一家生产精制盐的工厂久大精盐厂、第一家“一条龙”生产球类的专业厂家利生体育用品厂均诞生于天津。1935年,天津以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亚”)一厂之力,贡献了89%的全国毛线产量、36.1%的全国销量。民国时期,全国每出口10张地毯,就有9张来自天津。1917年创办的华北制革厂的底革享有中国“南轻北重”的“北重”之誉。1929年成立的永明漆厂在国内首创酚醛树脂漆,树起我国涂料工业史里程碑……
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第一条电话线,国产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只手表……近代以来的天津,“争顶尖”“创第一”的故事天天上演。奋斗不止步,累土起高台。如今,在我国工业41个大类中,天津有39个;207个中类里,天津有191个。比一比,算一算,网友惊叹,“了解了天津,才知道什么叫工业体系完备。”
参观展览,观众满满自豪感。历史照亮未来,自豪激发自信。“人心齐,泰山移。人心就是最大底气。”岳宏说,进入新时代,机器产品更新换代,环境、任务变了,但人们对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哺育”感恩、热爱之情一以贯之,“政府一点火,众人拾柴的心气‘嘭’地就涨起来。”
骨气硬 理念新
中华百年看天津,看的就是精气神
然而,“北方经济中心”的家底不只“第一”。
走进天博,就打开了一部“城市相册”:中国实业先驱周学熙、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侯德榜、油漆大王陈调甫、“抵羊牌”毛线之父宋棐卿……天津之“制”,不仅在于产业,更在于这一个个闪亮名字背后看不见摸不着的“资产”:心系家国的担当、力克“卡脖”的志气、不挣“快钱”的清醒、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20世纪30年代,一个商标大放异彩:两羊相抵,一羊略占上风。“抵羊”里藏着竞争,更藏着一个民族扬眉吐气的梦──
天博展厅内挂着一张“东亚”的老照片:宽阔厂房里,工人们正有序作业。下面贴着的“东亚”厂规称呼工人为工友,在须遵守的“各条”中,头条是“不准欺负新来工友及女工友。”
“东亚”正是生产“抵羊”牌毛线的公司,它让20世纪30年代的国人有了抵制洋货的底气。实业家宋棐卿留学归国后,看到国内尽是日、英毛线,心有不甘,于是设厂产毛线,力图以此为突破口实业救国。“‘东亚’毛线敢跟英货竞争,什么概念?英国,听说‘羊吃人’圈地运动吧,纺织业曾是这个国家最强大的产业。”岳宏介绍,通过购买世界最先进设备为我所用,“东亚”不仅做到全国最大,还站到了世界前沿。
设备顶尖,管理理念也不一般。宋棐卿称工人为“同仁”,每月举行“同仁聚会”,职工受尊重,精神头十足。岳宏介绍,“宋棐卿还有句流传甚广的话:‘不怕股东小,就怕股东少’。什么意思?东亚推行‘员工股东化’,吸纳职员成为股东。这简直破天荒。”
“破天荒”绝非孤例。
天博以东6公里,海河水清波荡漾,棉3街区人来人往,一批创意产业正酝酿生长。 棉3,依托天津第三棉纺厂旧址而生的创意街区,前身是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裕大纱厂和宝成纱厂。两厂比邻而居,同列天津“六大纱厂”榜单。1930年2月16日,宝成纱厂经理吴镜仪宣布:纱厂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项“破天荒”制度,对于当时普遍一干全天的“包身工”而言,无疑身心俱撼。《大公报》称其“实开中国劳动界之创例”。
一粒盐,多沉?称下鸿毛轻,史上泰山重。碱,能有什么用?撒下一些,融化了西方坚冰。这是一个无惧“卡脖子”的故事──
创办久大精盐厂,结束了中国人几千年吃粗盐的历史,实业家范旭东并不满足,他冷静思索:盐是制碱的主要原料,碱又是基础工业主要原料,有盐为什么不能有碱?范旭东立志“变盐为碱”,创办永利制碱公司,邀请在美留学的侯德榜回国担任永利工程师,以破解被西方封锁的索尔维制碱法。侯德榜数年呕心沥血,可一旦破译制碱密码,他却著书《纯碱制造》,将制碱法公之于众,使很多不发达国家也学会了制碱。
这样的“稀奇事”不止一件。“有盐、有碱,有市场,有可观利润,本可躺着挣钱。不!我还要研究,成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基础上再消化、创新。”岳宏介绍,为了不看西方脸色,“永久黄”掌舵者,不仅“卡脖关”要过,不“卡脖”的,更抓紧“飞起来”,把先进技术抓到手里。从盐厂到碱厂,从碱厂到研究社,他们一次次推进“前无古人”事业,不畏旁人眼光,放眼未来思量,挺起我国重化工脊梁。
实业救国,实业家并非“单兵作战”──
在天博展厅,“工业中心”挨着“金融中心”,工业带动金融业发展,金融业又不断为工业“输血”,两者紧密相连。可要是钱扔进去总听不着“响”,谁愿投?
“利国利民,就算‘无底洞’也投。”谈到报国志,岳宏举例,拿永利来说,制碱不是一日之功,往往数年没动静,加上西方倾销打击,永利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照理,永利前途未卜,银行该避之不及,可总有人抱薪而来。”
天博珍存一张金城银行照片:顶高厅亮,十分气派。1917年5月,在全国金融界享有盛誉的“北四行”之一的金城银行成立,最初总行设在天津。支持永利的正是金城银行创办人周作民,“金融家,他能不懂风险吗?但为支持民族工业,周作民力排众议,毅然贷款永利,助其渡过了难关。”
爱国引出担当,担当激发胆识,胆识生发血性……中华百年看天津,看的就是精气神。
强动能 培新绿
“雄鸡”一唱天下白,遍地英雄下夕烟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只有知道城市从哪里来,才能更深切地理解她向哪里去。
──横看“账本”,近代天津工业繁荣,从来不是“一枝独秀”。
“制造商品得用电,产品运输得靠路,贸易往来仰仗通信,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岳宏打比方,近代天津工业就像一列“动车组”车头,带动贸易、交通、金融、商业等“并驾齐驱”。各行业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有几组数据为证──
看贸易:自1860年至1937年,天津平均对外贸易总值占全国10%以上。1936年,天津口岸出口的棉花金额占全国的81%。羊毛、皮革、猪鬃等产品占全国70%以上。
看金融:到20世纪30年代,天津金融市场已是北方最大,北方金融中心地位锁定。
看商业:到1931年,天津共有商店、商号17124家,涉及120多个行业,从业职工达10万余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
……
“20世纪初,北方流行一句话,‘要想发大财,就到北洋来。’北洋借指天津。当时,天津大兴工艺(工业)提倡实业。可想而知,‘工业’这头‘雄鸡’一唱天下白,遍地英雄下夕烟。”岳宏介绍,“发财”强磁场吸引来全国各地的富商,同时,大量工厂兴办又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就业。人口增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近代化城市气息日益浓厚。
“展厅里的天津”足以让人激动。如果还想亲身体验“动车组”的“豪华阵容”,不妨沿着天博“出品”的《博物馆与文化旅游》推介工业遗址线路一游。
距天博12公里,河北区中山路上的天津造币总厂旧址被媒体称为“全国同类物质文化遗产中级别最高、遗存最多的一处”。天津造币总厂于清朝光绪年间修建,铸造各种金银铜币,天津因此成为全国造币中心。
走出天津造币总厂,西行2公里,便可到红桥区的三条石历史博物馆。馆内一块块硬邦邦的砖,或许都是当地作为华北地区近代民族工业摇篮的“物证”。馆内确有三条青石,石上车辙深深,展示着昔日车水马龙的繁荣。
继续向南,3公里外过海河,有座天津电力科技博物馆,这里原为1904年成立的比商天津电灯电车公司办公楼所在地。这家总部位于比利时的公司,当时引入了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路线,也自此拉开城市公共交通的序幕。
还有天津北站、扶轮中学、永利碱厂、塘沽南站、大沽船坞……从“津城”到“滨城”,从天博到“景点”,脚步移动,今昔触碰,以工业为“车头”的城市“动车组”响声隆隆。
──阅读“中华百年”,越到历史深处,越加“有感”。纵览“家底”,天津近代工业繁荣,从来不是“一锤买卖”。
工业,归根到底要靠“人工”。抓住人才“第一资源”,才能抓住未来主导权。
天津很早开始“人才储备”,建设“人才梯队”。1880年,中国最早的工业专科性质学校北洋电报学堂在津诞生。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成立,后更名北洋大学堂,初设工程、矿物、机器等专业,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在津起笔。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创办,转年更名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天津又有了中国第一所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学校……
弦歌不辍,春华秋实。如今,脱胎于服务“工艺”的教育,薪火相传,棒棒接力,筑起令世人瞩目的人才高地。不提盛名远播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单说与制造业“骨血相依”的职业教育,天津便“先人一步”。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连续多年“担纲”全国准工匠“比武场”──创办于2008年,开始以天津为主赛场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领域最高赛事;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已成为全国职校师资的“蓄水池”;天津原创的以“百工之祖”鲁班命名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鲁班工坊”,已“出口”到亚洲、非洲、欧洲的多个国家……
“技能人才‘家底’厚实,用好‘家底’,形成‘资本’,制造业就能收获澎湃动力。”“十四五”开局,天津工匠队伍摩拳擦掌,“津”字招牌越擦越亮。
数往知来,竿头日进。天津“工力”强劲,使好“看家本领”,新动能将星火燎原。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海河恒流,“津”水泱泱。
责任编辑:付凡锐_tj931帮TA点赞作者津云
(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