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外语院校优势 服务国家和地方形象的国际传播

发挥外语院校优势 服务国家和地方形象的国际传播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0-08 11:5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0-08 11: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为我们推进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的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天津外国语大学作为全国最早设立的8所外国语大学之一,现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35个,外语语种33个,本、硕、博人才培养层次齐全,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优势学科、主要外语语种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大学。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立德树人使命,秉承“中外求索,德业竞进”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5万余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外交、外事、外宣、外经、外贸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对外宣传主动权、提升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努力和应有贡献。

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要,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天津外国语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尤其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天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迫切需求,大力培养小语种外语人才。2017年至今新建芬兰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捷克语、蒙古语等18个非通用语种专业,使外语语种从15个增至33个,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的22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接收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近2000名长短期留学生来校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或者短期研修。先后与韩国、葡萄牙、俄罗斯等国高校合作开设9所孔子学院,多次被授予“先进孔子学院”荣誉称号,两次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

二、发挥高水平外语人才优势,助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天津外国语大学积极开展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硕士、博士高水平人才培养,早在2012年就与中央编译局(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合作,建设“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实施全国唯一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国家特需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已建成6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3个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际组织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直接服务中国话语世界表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国家战略。

同时,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高端翻译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的优势,致力于中央文献外译、文化外译、学术外译等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让国际社会、国际朋友更多地了解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学校还承担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文化概览》、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项目《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的多语种外译任务。另外,学校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参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政治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的多语种翻译,较高的政治素养、精湛的专业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得到一致好评。

多年来,学校一直承担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国际高端会晤的翻译任务,承担大型涉外活动、涉外志愿服务、涉外多语种语言培训等工作,助力天津打造国际形象。特别是涉外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张亮丽名片,我校是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志愿翻译服务的主力军,连续四届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头奖。2019年学校还出色完成了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外交部蓝厅举行的天津全球推介活动的全部口笔译任务,为对外宣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和天津市发展成就做出了贡献。

三、加强理论研究,助力国家应急外语服务体系建设

天津外国语大学近年来获批省部级社科项目166项、天津市教委科研项目60项,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等。同时,积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通过高水平咨政建言,直接服务于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和天津市国际大都市建设。

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先后举办“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中国理论语言学前沿”等50余场次高水平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自2019年开始,天津外国语大学创立了“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学术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三届,活动得到了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首届“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学术交流季系列活动,在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进行了同期网络发布,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在去年以来的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天津外国语大学为天津市疫情防控和京津冀疫情联防联控,尤其是协助做好防疫政策外宣、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20余万字的同疫情相关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多语种翻译服务;用覆盖全球90%人口的28种语言录制了《入境人员健康提示》微视频;出版了总计58万余字的《抗疫应急外语服务的思考与行动》一书;快速组建覆盖6个语种的近百人的天外志愿翻译突击队,赴机场、海关、隔离点等抗疫一线提供语言服务,服务入境人员超过5000人次,此项工作仍在进行中。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我校抗疫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天津外国语大学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外防输入取得有利形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诸多抗疫实践基础上,我校进一步积极贡献智慧,提出了建设国家应急外语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两次批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四次批示。2020年7月16日,应急外语服务“一基地三库”正式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体系建设初步搭建起了组织架构,为国家完善应急体制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天外力量。

四、站在时代新高度,努力协助做好新时代外宣工作

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外宣传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地方形象的国际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外语院校有一支庞大的外语人才队伍,理应为国家和地方外宣工作多做贡献。如何发挥高校优势,协助做好外宣工作,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将外宣工作作为各级各类单位“十四五”重点工作之一。各级各类单位要保证外宣工作的投入。学界要通过呼吁,提高各单位和部门对外宣工作的重视。二是,在人才储备上,组建分层级的“外宣工作人才库”。做好外宣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以云南大象迁移为例,全程都有专人跟踪、记录,及时向世界发布,放大正能量。三是要研究传播规律,深入学理研究,支持传播学研究,通过设置相关社科重点课题,深入研究外宣规律和案例。四是促进外宣工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新闻宣传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本文作者: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殷奇)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