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庆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在五四运动102周年到来之时,我们共同缅怀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大钊,重温李大钊的“青春”主张和“青春中华”的人生理想,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信崇德,明理力行。
“青春中华”之梦
1916年9月,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刊发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论文《青春》,文章指出,“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论文发表后,其影响被誉为“震撼中国民族魂灵”。
回望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其现代思想启蒙可追溯到五四运动。102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广大爱国进步青年,发奋读书,追求真理,积极投身到抵抗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解放斗争,李大钊正是他们当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青春中华”之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曾激励无数进步青年走上振兴民族、改造社会的道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青春中华”之梦可谓一脉相承。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节点的时候,距离这梦想的实现已经越来越近,“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百年奋斗,创业维艰,成功永远属于富有理想、信念坚定、艰苦奋斗的人们。
“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此之气魄,即慷慨悲壮、拔山盖世之气魄也。”这是青春的激情,青春的觉悟,青春的选择,青春的力量。李大钊和广大爱国青年,走出故纸堆,“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见证了工农的力量,并最终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本人也实现了从愤怒青年到奋斗青年、从热血青年到革命青年的人生转变。
“青春”精神之华
青年历来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青年者,国家之魂。”李大钊讴歌青春,赞美青春。指出青年乃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为此,他珍视青年并寄予厚望。
青年是“青春”精神的承载者。此“青年”“非由年龄而言,乃由精神而言,非个人而言,乃由社会而言。有老人而青年者,有青年而老人者。老当益壮者,故在吾人敬服之列,少年颓废者,乃在吾人诟病之伦矣。”他希望人们永葆青春活力。指出“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他号召青年“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种亘古常青的“青春”之气,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赓续,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浩然之气,同时也是李大钊日后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坚实思想基础。
以“青春”之气逐“青春中华”之梦。早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李大钊就提出“青春中华之创造”的人生理想,并寄希望于青年创造青春之中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并将其视为“高尚之理想,神圣之使命,远大之事业,艰巨之责任。”他的一生,正是在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追求中践行着“青春”的抱负。
“青春”信仰之光
李大钊认为,“人类之成--民族--国家者,亦各有其生命焉。有青春之民族,斯有白首之民族,有青春之国家,斯有白首之国家。”他坚信中华民族的未来,不在白首民族之苟活,而在“青春中华”之再造。“夫人寿之永,不过百年,民族之命,垂五千载,斯亦寿之至也。”为此,要冲决历史之桎梏,荡涤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使中华民族重新以充满朝气的青春气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指出,青年之于社会,犹种草木之于田,“从此广植根蒂,深固不可复拔,不数年间,将见青春中华之参天蓊郁,错节盘根,树于世界,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复其膏腴矣。则谓此菁菁茁茁之青年,即此方复开敷之青春中华可也。”这也是“青春中华之创造”的信仰之光。
李大钊召青年要把个人“青春”和宇宙“青春”联系起来,宇宙“青春”常在,而个人“青春”有限,只有把有限的“青春”汇入无限的宇宙“青春”,才能为“青春中华之创造”做出贡献。在李大钊看来,“青春”之信仰是为“青春中华之创造”。
李大钊是“青春”的,他的思想也是“青春”的,他以“青春”信仰之追求,矢志不渝,奔走呼号,慷慨就义,走完其短暂“青春”的光辉一生。在李大钊遇难94年之际,在五四运动102周年之时,在学思践悟百年党史中,重温“青春”之理想,坚守“青春”之信念,永葆“青春”之初心。
作者:田晓
原载:津云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