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都是一家:一名印尼学生的中国情缘

普天之下,都是一家:一名印尼学生的中国情缘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4-15 11: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2021年3月,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举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汉语桥-非遗体验线上团组项目,旨在面向海外中文学习者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展现中华文化与天津文化的魅力。项目吸引了全球超过160人次报名,20多个国家的学员参与。该学院同学采访了参与汉语桥项目的外籍学员之一,就读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帕拉欣安大学法学专业的奥利弗·艾德,他畅谈了他的学习感受和他的“汉语梦”。

奥利弗·艾德,中文名李彬彬,就读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帕拉欣安大学法学专业。他喜欢读书,也因为广泛阅读的习惯,让他爱上了中国文化,“我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十分浓厚,它们的确复杂,但是也很美。”

武术打开中国文化的兴趣之门

在李彬彬看来,从他出生那天起,他和中国的这段“不可分割”的缘分便开始了。他的父亲是华裔后裔,母亲来自巴塔克部落的纯正印尼血统,他随父姓“李”。 “很多印尼的华裔后裔,包括我自己,都不会说普通话。”李彬彬有些不好意思的表示。在印尼,许多华人后裔长得很像中国人,但是基本只讲印尼语和当地语言。

李彬彬从小学到高中都有汉语课程,“但是课后,我对学习汉语一点兴趣都没有”,他认为学习汉语非常难,所以上了12年汉语课也只是应付差事,他只记住了“我”“你”“晚安”这些简单的字词。他能说的最复杂的句子就是“西瓜甜又甜”,因为他最喜欢吃西瓜。

虽然上学时没有好好学汉语,但是中国文化却深深地在年少的李彬彬心中扎下了根。他读书的学校有很多华裔,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庆祝中国新年的庆典。庆典上的经典节目就是“舞狮”,在印尼被称为“巴龙赛”。李彬彬就对舞狮情有独钟。 “对我来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舞者如何能够在表演杂技动作的同时,和另一名舞者互动”。现在李彬彬回忆起看舞狮的场景,依旧很惊叹。“更令我佩服的是,他们在表演高难度动作时,外面穿着的是华丽且厚重的狮子服装。”

他在中学时爱上了中国功夫,他喜欢功夫明星李小龙的话“普天之下,都是一家。”他最喜欢的是电影是《叶问》,“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咏春功夫。现在我把练习武术作为一生的爱好。”从舞狮到中国武术,李彬彬对中国文化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

李彬彬与叶问学生萧玉门师父的合影

汉语是求职的加分项

读高中后,李彬彬发现身边有很多朋友计划到中国留学,刻苦学习汉语。他的梦想是学法律、做律师,印尼规定,要想得到律师的实习资格,必须拥有在印尼大学获得的法律学士学位,所以当时他没有中国留学计划。“当我进入大学学习时,我终于意识到一直以来我对汉语的认知其实是不正确的。”改变李彬彬认知的是,他看到印尼雅加达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要求的合伙人的条件,英语语言技能是必须的,而汉语语言技能会被认为是额外的加分项”,虽然他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很有信心,但那时他的汉语水平的确很差劲。

李彬彬重振旗鼓地开始学习汉语,但是他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学校提供系统的汉语课程,如何有效学习汉语?他也试过模仿备考去中国留学的同学的方法,每天背一个汉字,但是不久他就觉得这是很低效的方法,因为他不会发音,不会用字组词、造句,不能用汉语表达。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精通汉语的朋友向他推荐了天津外国语大学汉语桥项目,“我立即填写了报名表,报名参加汉语桥-非遗文化体验项目!”

李彬彬和高中同学的合影

“汉语桥”是我与中国的桥

参加项目开始,李彬彬还担心自己汉语太差,跟不上项目班的学习。但是老师和助教都特别负责,他很快就喜欢上这个项目。“特别感谢蔺晓宇老师耐心地教我们汉语基础知识。我很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组织的这个项目,非常好!”谈起在汉语桥的学习经历,李彬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也很感谢助教给我起了中文名字,李彬彬,我喜欢这个名字。”

课程期间,每到西印尼时间下午6点,李彬彬都很兴奋,因为这意味着汉语桥直播课就要开始了。在繁忙的一天学习之后,这门课成了他的提神“神器”:他可以一边放松,一边听蔺老师非常简洁又认真的讲解。除了汉语直播课,他觉得最有趣的文化课程是书法。他完成了书法作品,作为课程的结项作业。

李彬彬在汉语桥课程学习期间写的书法作品

李彬彬认真地谈起他的学习收获:“这门课程给了我新的认知和知识,不仅关于中国语言,而且关于中国文化、观点等。让我大开眼界地看到中国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媒体所描述的那样。”在新冠肺炎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很多亚洲人主要是中国人都受到不好的评价,李彬彬认为这很不公平,“因为他们没有做错,没有错的人就不应该被惩罚!”有一小部分印尼本地人对华人后裔怀有仇恨或不好的情绪,仅仅因为他们身上有华人血统。

“我的梦想是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感知、对待和爱对方,不必担心种族、民族、宗教和肤色。”在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新、更全的了解之后,李彬彬看待一些社会现象的眼界也更加开阔了。“我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因为通过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这样一个美丽的幅员辽阔国家。”

在印尼有句谚语叫“tak kenal maka tak sayang”,意思是不了解对方就没有爱,随着我们对他人文化的了解,我们也会增加对他们的同理心。李彬彬将这句话送给了解和学习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自己,也送给更多正在学习或者将要学习的人。

供稿推荐: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作者:武卓仪、周广燕

供图:奥利弗·艾德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