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打造营商环境观察

题: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天津滨海新区打造营商环境观察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滨海新区还推行“一企一证”“拿地即开工”等改革,审批进入“极简模式”。

天津滨海新区打造营商环境观察

来源:新华社    2020-09-04 08:49
来源: 新华社
2020-09-04 08: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09-01 12:45新华社客户端官方帐号

关注新华社天津8月31日电 题: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天津滨海新区打造营商环境观察

新华社记者刘元旭、王井怀、梁姊

天津是北方的经济重镇,滨海新区的经济体量又占到天津的半壁江山。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如何为企业“遮风挡雨”?滨海新区喊出: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

2019年以来,滨海新区对审批事项流程再造,打造“极简模式”;对标国际标准营造公共服务“国际版”;疫情期间坚持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推行“云端”调解。变局之中开新局,滨海新区上半年市场主体大幅增加,落地项目数量、投资额逆势“双增长”。

审批进入“极简模式”

不久前,PPG公司急需从国外进口一种特殊涂料,根据规定,必须到公安机关办理备案证明,且证明仅在一个月内有效。“国外采购周期长,再加上疫情影响,一个月时间很难完成进口。”PPG中国区供应计划总监贾洪亮犯了难。

“你提交一张申请表、写一份承诺书,就能拿证!”滨海新区公安局法制支队四大队大队长于欣说,针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当地推出“你承诺我审批”制度。很快,贾洪亮拿到有效期为半年且多次有效的备案证明,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滨海新区还推行“一企一证”“拿地即开工”等改革,审批进入“极简模式”。

“极简模式”让企业少跑腿。今年新开办的一家民营幼儿园负责人陈霄感触很深。“以前我们要办理办学许可证、食品安全许可证等多个证件,还得申报纸质材料、接受场地查验。得益于‘一企一证’改革,现在一张行政许可证就包含各种审批,省了两个月时间。”

这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前不久,一家汽车企业在天津的新项目开工。在“拿地即开工”的政策下,企业拍下土地的同时也办好了外商投资项目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等手续。项目负责人说:“企业省下3个月时间,仅贷款利息一项就节省不少钱。”

公共服务推出“国际版”

近期,滨海新区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关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滨海新区公共服务开始逐步推出“国际版”。

据此,到2022年滨海新区实现营商环境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35年营商环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化海滨新城。

为此,滨海新区推出一系列指标。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崔凤鸣介绍说,如在“获得电力”指标中,滨海新区瞄准国内最优标准,制定“实现核心城区年度系统平均停电时间小于0.62小时”的目标。

同时,滨海新区提出,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专利预审审查和商标相关业务,在原有时限要求上大幅压缩,发明专利预审时间由目前的1个月以内结案缩减为15天,外观和实用新型专利预审时间由20天缩减为10天,商标注册、续展、变更、转让四大常规业务实现1小时内受理办结。

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公室主任徐斐说,滨海新区“电力报装环节”“跨境贸易通关时间和成本”等13个指标的量化目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高标准才能严要求,以此倒逼各部门全力营造最优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

法治环境打造“云端”调解

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依法平等保护产权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积极回应市场主体关切,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滨海新区人民法院院长张长山说。

今年上半年,北京某影视营销公司因一家电视公司侵犯其一部电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打起了官司。考虑到当时疫情风险较高,北塘中关村科技园中心法庭田瑞刚法官建议使用互联网在线庭审,原告公司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维护。

互联网法庭、“云端”调解成为疫情期间有效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利器。仅2020年上半年,滨海新区法院新建投用7个互联网法庭,线上开庭1083件案件,以互联网调解方式“云端”解决纠纷,受理案件4593件,调解结案3391件。

好的营商环境才能促进企业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滨海新区新增市场主体约2.5万户,同比增长37%;落地内外资项目3445个,投资额30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和62%。

日前,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杨茂荣在“滨海新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说,滨海新区将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实体经济发展方向,加大新动能引育力度,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滨海突围、滨海突破。

(刘元旭、王井怀、梁姊)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