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两会
天津北方网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声令下,千里驰援;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多线并举,有力有序。灾难终会过去,精神永留人间。
疫情大考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面对疫情,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补齐短板?出席今年全国两会的天津代表、委员提出了这些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要加大力度研发抗病毒药物
张伯礼带到全国两会的建议主要围绕中医药展开。他建议:“预防疾病,除了依赖疫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外,中医的养生保健是最积极的预防医学思想。通过此次疫情,我们提倡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对于创新药物研究的力度要加大,对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力度要加大。我们也提倡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让更多的人注重自己的健康,平常花一点钱,到有病的时候可以分担一下医疗费用,这些积极的疾病预防思想,我们要好好整理出来,造福百姓。”
张伯礼还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执法检查要落到实处,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他说:“我们要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建议将中医药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医可以第一时间成建制地组织队伍承包定点医院医疗救治工作,这是中医的优势。同时,我建议一些中医医疗机构平时要加强包括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病房等基础力量的建设。”
孙丰源(中)
全国人大代表孙丰源: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这次疫情的来袭是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一次实战检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思考。一种突发传染病经过防控最终会过去,而慢性疾病(简称慢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会长期存在。对于疾病防控来讲,如果说抗击突发传染病是“应急”,那么防控慢病就应该成为“常态”。
我国的疾病防控体系在突发疫情和慢病防控上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从整体看还存在一些短板。具体表现为:
1、目前重视临床医学,轻视预防医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预防为主的意识明显不足,政府对于预防医学的投入明显少于临床医学。
2、“疾控”(CDC)人员编制不足,基层单位表现更为明显,往往是一人多岗,很难保证工作的数量和质量。
3、“疾控”人员的专业层次有待提高,整体上看学历偏低。
4、“疾控”工作与临床医疗工作的有机联动和对接不足,表现为疾控机构与临床医院特别是社区医院之间,没有形成“统筹”配合、一体化的管理格局,一些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共享和沟通。
5、网络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
6、全社会的疾病预防科普宣传教育相对薄弱。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进一步强化“疾控”意识,加强 “疾控”队伍建设,给予政策倾斜。
2、国家相关部门应实施“疾控”体系工作机制、人员编制、薪酬等政策的再制定。
3、政府应调整对疾病防控体系的投入,制定完善适合工作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
4、进一步完善落实应对突发疾病和慢病防控的工作机制。强化城市CDC与基层防控部门之间的垂直领导、进一步加强防控体系与医疗单位的信息汇总、横向联动机制。加强防控队伍网络信息化和科研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张金英:加强应急物资国家储备体系建设 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这次疫情,凸显出了我国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上的短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应急物资储备存在结构性紧缺现象。除了迫切需要的口罩、呼吸机、防护服、消毒用品等常规应急物资的储备紧缺之外,专业医护人员、应急救灾安置点的储备也并不充分。
二是应急物资的调配能力不足。随着防控工作的深入,各类防护物资的消耗和需求不断增加,前线医疗机构和社会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物资紧缺现象。尽管企业加班生产,海内外国人及企业踊跃捐赠,但因物资调配能力和运输效率不高,造成了防疫物资“供与需”的不平衡。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建议:加强我国应急物资国家储备体系建设,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的政策法规。新时代新形势对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建议完善《国家物资储备管理规定》,增加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内容,探索以立法形式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物资储备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加快国家储备物资的结构性调整。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物资需求清单,调整优化储备结构、品种和规模。
三是探索多元联动的储备新模式。建议探索应急物资“储备于市”的新模式: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面对突发性事件能第一时间进行物资、物流、专业人才、专业服务的供给保障;鼓励居民储备合理数量的必要应急物资,避免临时哄抢囤货现象的发生,缓解前线供给压力。
四是建立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信息联动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国家及地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统计,便于突发性事件爆发时应急物资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准确、快速、高效地调动。
五是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河东区副区长丁梅:常态化设置发热门诊
发热门诊是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重要作用,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时,在疫情防控中,发热门诊也是具有高风险、高传染性的工作机构。疫情防控中采取临时抽调人力充实发热门诊的战时机制,在应急状态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丁梅认为,在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需要及时进行调整,进一步规范发热门诊的常态化设置,使其成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的传染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次全国两会,丁梅带来了《关于规范发热门诊常态化设置的提案》,她建议:
一是针对发热门诊常态化设置制定专门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应设立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将现有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和隔离病房纳入感染管理科范畴,从人才储备、学科发展和政策支持上提供保障。
二是发热门诊的设置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必然要求,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发热门诊纳入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范畴,由各级财政对其所需经费进行保障。
三是建议根据发热门诊人员配置特点、配置原则以及轮班值班等方面的要求,制定发热门诊人员配置的具体标准,参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配备全额事业编制,固化发热门诊人员,组建专门工作团队,实现发热门诊的工作安全与有效运转。
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建议成立医疗物资区域性储备中心
这次新冠疫情暴露了我国医疗物资储备工作的不足。现有医疗物资储备模式规定承储企业要实行“动态库存”制,一方面要不断补充需要储备的药械,一方面又要想办法在药械有效期内将其售出,稍有不慎导致药械过期,损失就要自己承担。
为了改进医疗物资储备现状,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成立区域性医疗物资储备中心,保障重大疫情发生后医疗物资的供给。该储备中心为非盈利性单位,与区域属地方财政局、卫健、医疗机构共同完成医疗物资保障工作。
首先,由卫健部门确定储备物资清单,制定每种储备物资的规格,并参考重大疫情发生时三个月用量作为储备安全库存。
第二,各地方财政按照卫健部门制定的物资清单,将采购经费拨付区储备中心。然后每年拨付适当比例的管理经费用于区储备中心的运营。
第三,区域储备中心按照卫健部门清单规定的规格和数量进行采购,并负责储备物资的日常管理和定其更新。
第四,各级地方医疗机构在采购储备清单内物资的时候,应优先从储备中心采购。采购中心按零加成向医疗机构供货。
第五,储备中心为非盈利单位。其采购经费由财政部门一次性拨付,其日常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由财政部门每年拨付的物资管理费列支。储备中心的储备数量、规格、保存条件受区卫健部门监督。储备中心的财务状况由审计部门监督。
全国政协委员朱涛:加快疫苗上市使用
近日,有关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不断传来新的进展,这无疑给我们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带来了莫大的信心。事实上,疫苗一直是人类对抗各种传染病最有力的武器。针对加快疫苗上市和使用,全国政协委员、康希诺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朱涛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这些疫苗在动物保护实验中都显示其保护效力。但是由于国内发病率低,出国开展临床的难度也很大,难获得常规支持批准上市所需要的三期有效性数据。我建议在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做三期的同时,药监部门应该开始着手考虑在不能获得三期保护力数据的情况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批准一些疫苗上市;并在后续使用中评价疫苗的效果。
第二,必须快速实现新冠疫苗产能,在保障产品质量条件下,采取授权方式生产,有效利用空余产能。
第三,建议国家尽早确定订单或任务,让厂家提前准备生产原材料,耗材,辅料及包装材料。(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