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全国两会上的天津声音】人民代表为人民——三位“白衣战士”的别样履职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战”中,全国人大代表用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在天津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前夕,记者采访了其中来自医卫战线的三位代表,倾听他们别样的履职故事。
今年72岁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头发已经花白,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的他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飞赴武汉。
“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在前往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在自己填的一首词中写下这两句。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对疫情茫然,心里也忐忑不安,“但我知道让我去的目的,就是要发挥中医药的长处。”
从飞到武汉那天起,张伯礼就一直战斗在最前线。2月16日,年逾古稀的他因劳累过度做了胆囊摘除手术,而他术后第三天就又投入“抗疫”工作。“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武汉了!”张伯礼说。
在武汉,张伯礼和“战友们”一起,用中医药抗疫,封住轻症滑向重症的大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是首个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的方舱医院,由张伯礼任总顾问。在那里,数百名患者服用中医汤剂结合按摩、针灸、太极拳、八段锦,最终实现“零转重,零死亡,零感染”。
经过80多天的坚守,4月16日,张伯礼从武汉返回天津,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却说:“我就是平常人干了该干的事,不是什么英雄。”
就在张伯礼受命飞往武汉之际,他的学生、同样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张智龙,则留在天津的“战场”继续“抗疫”。
作为天津市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中医专家组副组长,在组长张伯礼前往武汉之后,张智龙和同事们一起,在国家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基础上,根据武汉数据资料和天津收治的病人情况,结合当地地理气候特点,先后制定了三版天津市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在张智龙的主持下,天津还建立了新冠肺炎市级中医专家会诊制度,张智龙和多名中医专家多次来到天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定点收治医院——天津市海河医院进行会诊,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史,形成“一人一策”的精准治疗方案,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效果,缩短了疗程。
此外,张智龙也积极参加天津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走进新闻直播间,为广大市民介绍新冠肺炎防治的相关知识及愈后康复调理方法。
除了忙天津市里的疫情防控,作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张智龙经常以医院为家,组织制定院内新冠疫情突发事件处置流程,为该医院筑起抗击疫情的安全防线,实现了“零漏诊、零感染”。
作为眼科医生,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眶病研究所所长孙丰源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疫情处置,却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抗疫”作贡献。
4月初武汉“解封”后,经当地医院推荐,一对夫妻带着年幼的孩子从武汉专程赶来天津找孙丰源寻求救治。原来,这个孩子4个月前有过一次眼部碰伤,在当地医院先后两次抽出眶内积血,每次都稍有缓解,但不久后就又复发。后来因新冠肺炎疫情没能及时就诊,武汉“解封”时孩子的眼球突出已非常严重。
经过快速、仔细检查,孙丰源做出明确诊断:眼部恶性肿瘤!由于孩子病情已经耽误多时,孙丰源和他的团队迅速制定手术方案,在手术中切除肿瘤,保护眼球等重要组织结构,快速准确止血。手术顺利完成,为其下一步继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孙丰源注意到,死亡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很多都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基础性疾病,因此,他想到,对这些基础性疾病加强日常防控,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同样重要。经过深入思考和调研,孙丰源起草了一份关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准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