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港湿地候鸟已增至276种 我们共同守护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大港湿地不仅有28人的专职巡护人员,湿地周边的村民也自发组成了巡护队伍,共同守护这片“绿宝石”。据介绍,生态红线划定后,北大港湿地实施核心区封闭式管理,缓冲区、实验区半封闭式管理,人类的足迹在北大港湿地逐渐消失。

北大港湿地候鸟已增至276种 我们共同守护

来源: 北方网
2019-11-17 15: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初冬,北大港湿地的水面上,上万只候鸟在此落脚歇息,它们时而列队飞翔,时而水中捕鱼,时而岸边休息……此起彼伏的鸟叫声从芦苇丛中不断传来,构成一幅鸥鹭齐飞、百鸟鸣唱的美景图。

北大港湿地位于滨海新区东南部,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34887公顷。近年来,北大港湿地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实施退渔还湿、生态移民、生态补水等工程,建立多水源组合补水机制,2019年保护区累计完成生态补水2.69亿立方米,有水湿地面积由2017年的140平方公里增长到目前的240平方公里,有水湿地保有率达到69%。随着生态恢复,候鸟种类从2012年的220多种增加到今年的276种,连罕见的火烈鸟、黑鹳、白鹤等珍稀鸟类也成了常客,据统计,今年在北大港湿地落脚的候鸟已达100余万只。

“1+1”保护模式建立 实现全覆盖监控

早上,天刚亮,巡查员窦如邦就和同事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望远镜、记录本、巡查车是他们的必备工具。“我们每天巡查,需要观测鸟的种类、数量并记录是否有异常,同时对鸟类粪便进行定期取样以监测疫源疫病,秋冬季还要做好防火工作。”窦如邦告诉记者,举报电话就是指令,只要接到电话,巡护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大港湿地不仅有28人的专职巡护人员,湿地周边的村民也自发组成了巡护队伍,共同守护这片“绿宝石”。除此之外,北大港湿地管理中心还与滨海新区湿地保护志愿者协会核心志愿者组成了“政府+民间”的“1+1”保护模式。“管理中心和志愿者建立了微信群,实现信息共享,志愿者可以发挥熟悉湿地环境、了解鸟类习性的优势,将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群里,同时,巡查人员在工作中遇到人手不够的情况也邀请志愿者共同处理。‘1+1’保护模式的建立,不仅能弥补专职巡护力量不足,而且能有效消除巡护盲区和死角,做到全方位巡护。”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姚庆峰表示,不仅如此,北大港湿地完善了“人防+技防”保护模式,新建湿地指挥中心1个,采购巡护无人机1台,布设高清监控点位80处,实现保护区重点区域全天候、全覆盖、零死角。

核心区全封闭管理 还湿地自然生态

秋冬季,是候鸟迁徙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候鸟有充足的食物,北大港湿地管理中心每年春天会投放鱼苗,还治理了潮间带的互花米草,以便鸟类落脚取食。此外,在食物较少的冬季,工作人员还准备了玉米、谷物等为鸟类增加食物。“生态保护宣传同样重要。近年来,偷猎捕猎、放鸟网的行为已经没了,周边老百姓也自觉地成了候鸟保护的宣传者。”姚庆峰表示,这与多年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和志愿者多次的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企业宣传分不开。

据介绍,生态红线划定后,北大港湿地实施核心区封闭式管理,缓冲区、实验区半封闭式管理,人类的足迹在北大港湿地逐渐消失。“下一步,我们将抓好湿地保护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水系连通、水生态环境改善、生态补偿、科研监测与科普宣教等七项工程,全面启动道路、观鸟设施、泵站、湿地自然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让北大港湿地真正成为候鸟的天堂。”姚庆峰告诉记者。

(董立景 吴涛 戴涛)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