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9-12 20: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979年的春天,叶嘉莹归国执教,来到南开园。如今,整整40年光阴过去了。

2019年9月10日,在全国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日,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40周年,共话中华诗教的传承弘扬。

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马凯发来贺诗、贺函。李岚清亲书叶先生一首律诗,“诗吟人生行万里,游子难舍神州情。君胜文姬归故国,执教诗坛四十年。寸心如水温如玉,培育桃李花满园。桑榆未晚霞满天,落叶有根梦更圆。”马凯在“七绝——贺叶嘉莹先生”一诗中写道:“叶先生生于荷月,爱荷、写荷、如荷。再读先生居海外时所作宏诗《祖国行长歌》,又感佩归国执教四十周年,以诗化人,桃李天下,诗以记之。‘根归热土乘长歌,月伴迦陵漫咏荷。翠盖摇风心底叩,花开莲现问谁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也发来祝贺电邮,他在电邮中称赞道:“叶先生对几代中国青年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个人成就无与伦比!”

会议开始前,叶嘉莹先生身着菡萏色长袍,在大家的簇拥和众人的注目下坐着轮椅缓缓进入现场。95岁的她,精神矍铄,优雅从容……全场观众纷纷起立鼓掌,向叶先生致敬。

1979年回国以来,叶嘉莹先生一直支持南开发展并作出重要贡献,为了向叶先生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叶先生在开幕式上被聘为南开大学终身校董。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开幕式上共同为叶嘉莹先生颁发终身校董聘书和校董徽章。

曹雪涛代表学校向叶嘉莹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向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诚挚祝贺,向海内外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克欣主持。

曹雪涛在致辞中说,叶嘉莹先生是中华古典诗词的吟诵人和传承者,从教七十余载,以弘扬中华诗教为己任,学贯中西、著述斐然,奔波四海、桃李满疆。纵踏遍世间坎坷,却始终心系祖国、初心不改,培养了大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研古典文学的优秀人才。叶嘉莹先生在古典诗词领域取得的巅峰造诣,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是南开学人的杰出代表与骄傲,更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楷模与榜样。今天,我们举办庆祝大会,就是要礼赞先生热爱祖国、胸怀大公的崇高理想,学习先生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价值追求,颂扬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品格,这才是“南开大先生”应有的学养、气度与风骨!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代表天津市委、市政府及李鸿忠书记、张国清市长,向叶先生在中华诗教传承上作出的突出贡献和高尚师德品格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与会的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他说,叶先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坚毅执着的文化担当、春风化雨的大师风范、超凡脱俗的无我境界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叶嘉莹先生作为蜚声海内外的诗词大家,始终致力于弘扬中华古典诗词文化,致力于以诗词之力量涵育人心、化成天下。回国任教四十年来,她始终兢兢业业,向全世界传播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理想和感情。执教70余年来,叶先生知行合一,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育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正如她晚年写下的“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的诗句,这正是中华诗教最现实、最直观的体现。

天津市文联主席、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陈洪,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著名书画家、南开大学终身教授范曾,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著名诗人、画家席慕蓉,南开大学中文1977级校友代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著名主持人、记者白岩松,叶先生家属代表、台湾长庚大学校长包家驹,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苏雨恒等嘉宾和叶先生的知交好友也纷纷发表讲话,对叶嘉莹先生多年来为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崇高敬意。

叶嘉莹向与会来宾、朋友表示感谢。她说,“记得我曾经90岁生日的时候说过,我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工作。我现在95岁了,因为这两年生病的原因,我不敢再说努力地工作,但如果我幸而不死、身体得以恢复,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作为一名执教已70余载的古典诗词教师,叶嘉莹觉得有些对不起她的学生,“以前我上课没有怎么教学生吟诵。中国的古典诗词本来是以吟诵为主的,吟诵不是歌唱,不是现在把一首诗编成一首歌来唱,它是真正有平仄韵律、含着作者内心感发的吟诵,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着声音出来的。我希望中国的吟诵不要失传,如果这次我的身体可以恢复健康,我想要把我所有留下的从古至今的诗词歌赋的录音整理出来,能够为国家、为后面的年轻人留下一些我们中国几乎失传的吟诵,不然我真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徐晓萍,中国佛教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湛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董乃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前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前主编程郁缀,中华吟诵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王锡洋,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等嘉宾也出席了当天活动。

此外,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等机构团体也发来贺信。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唐双宁,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肖丽,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姚喜双等嘉宾向叶先生赠送了书法作品。

据了解,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南开大学、中央文史研究馆、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会共同举办联合主办。当天下午举行的学术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叶嘉莹教授的诗学思想与诗教实践活动、传统吟诵与教育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活动还邀请了十余位与会知名学者专家录制了中华诗教名家谈视频。

今年8月,教育部语用司主办的以叶嘉莹先生的别号“迦陵”冠名的“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中产生强烈反响,全国32个省市区近3万名教师踊跃参赛。这些参加决赛的两百多名选手也经历了人生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离津前纷纷给叶先生留下书信表达自己传薪诗教的决心。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6中学孙艳丽老师说:“叶先生您说诗歌能唤醒人内心最真实最纯真的感情,的确,您的话让我这个内心喜爱诗歌的人心中腾起了一把火,诗歌就是一条能让人领悟人生真谛的渡船,渡人驶入精神与心灵的彼岸。”北京156中学王丽丽老师说:“从叶先生身上,我看到了对教育事业的坚守和始终不忘的初心,我希望自己也能向叶先生一样,心中火焰始终不灭,像一颗火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中国文化中美好的东西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首届南开大学教育教学奖颁奖大会上,叶嘉莹荣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奖终身成就奖。

【人物背景】

叶嘉莹,1924 年出生,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 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1978年暮春,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回到天津南开大学开始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同时,她仍然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讲坛上。1991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3年,她担任该研究所所长和博士生导师,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2008年12月,叶嘉莹荣膺中华诗词学会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写道:“叶嘉莹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是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她是将西方文论引入古典文学从事比较研究的杰出学者,其诗论新意迭出,别开境界,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3年12月,叶嘉莹获得由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被誉为“在世界文化之大座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2016年3月,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写道:“从漂泊到归来,从传承到播种。有人说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她替未来传承古典诗词命脉,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根系。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2018 年 4 月,叶嘉莹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并荣获 2018 年度“最美教师”称号。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