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天津港码头365天不停歇 “智能系统”助力货物进出口大提速

2月12日,即将前往北欧的“慕尼黑马士基”停靠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  津云新闻记者了解到,2018年天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600万标箱,同比增长6.2%,位居世界港口前十。

「新春走基层」天津港码头365天不停歇 “智能系统”助力货物进出口大提速

来源:津云    2019-02-14 16:21
来源: 津云
2019-02-14 16: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月12日,即将前往北欧的“慕尼黑马士基”停靠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津云新闻记者跟随着天津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团来到这里时发现,春节期间这里一直没有停工休息,港口亦如平常一样繁忙……

此时,一艘“慕尼黑马士基”正在完成卸货和装船作业。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东辉告诉津云新闻记者:“这艘船从北欧抵达天津,完成这批集装箱卸载后,还会有一批货物装船出口,其中80%以上的货物将来自京津冀地区。这艘船途径的是21世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常态下该航线的船舶进出口货物都在5000标准箱以上。”

津云新闻记者了解到,2018年天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600万标箱,同比增长6.2%,位居世界港口前十。

“集装箱远洋干线春节期间都不停工,按照作业线不同,每个班次都会有100-200人在岗工作。”陈东辉说,“由于大部分都是国际航线,所有的员工都是按照正常工作时间在岗,一个班次、一个航线都没停工,每年都是如此。”

采访团抵达天津港的时候正赶上下雪,寒冷的天气外加吹来的海风,打在脸上犹如刀子一般,冷空气瞬间穿透了记者身上的羽绒服。海上天气多变,无论酷暑严寒,天津港的工作人员都一刻不停地坚守。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技术部设备运行主管张利伟这时正在现场进行设备巡检,他说:“码头作业都是24小时不停,加班加点也是常事,这里海风硬,你们可能不适应,但我们已经习惯了。”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港。他强调,国家要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我国航运事业、港口建设发生了沧桑巨变,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要做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了,我们才能够扎扎实实、名副其实攀登世界高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都有这样一份责任。

总书记来的时候,张利伟也在现场。“总书记的话让我们倍感振奋和鼓舞,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希望和嘱托。在实际工作中,从本职岗位做起,将每一件小事做好。”

不过津云新闻记者也发现,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很大,岸线全长2300米,陆域纵深1050米,并拥有6个专业化集装箱泊位,具有20万吨级专业化集装箱船接卸能力,能够满足世界上所有在航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接卸,可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其实并不多,每天每个班次将近200人都去了哪里了呢?天津港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数据中心主任李岩告诉津云新闻记者:“随着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的提速,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已经替代了码头上人工操作,现在大部分操作人员在指挥室里就可以调动码头上的装卸设备。”

在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的四楼,这里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天津港各个码头的虚拟实时画面,3D港区虚拟现实的画面配合着各码头船舶的即时信息,让整个港口的运作一目了然。在天津港智能管控中心(IMCC)系统界面里,集成了贸易、船舶、货物、集装箱、互联网+等多个栏目,各类信息数据不断跳动着。

李岩举了个例子,“比如我们可以打开数据中的‘一带一路’页面。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港是国内唯一一个拥有三条欧亚大陆桥通道的港口,可以通过满洲里、二连浩特、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四个口岸”出境,通往蒙古国、俄罗斯、“中亚五国”和欧洲。通过实时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到,目前通过二连浩特口岸过境的‘中蒙俄经济走廊’贸易量较大。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分析。”

不仅仅是实时数据显示,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是一整套智能升级方案,特别是新的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也为港口服务的各方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就像是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超级大脑”,通过与港区高速信息网络、港口物联网平台、空间可视化信息系统等接入形成数据互联互通,不仅能快速完成集装箱船舶的智能配载,而且还可以对区域内各类港口机械进行动态的科学调配,实现了对六家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的统一指挥管理,大幅提升了整体作业效率。

在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的“无人闸口”,集港车辆往来穿梭、快捷方便。司机魏师傅颇有感触地说:“以前要拿着装箱单、设备交接单等一堆纸制单据进出码头现场,人工核对信息既耗时、又费力,如果遇到问题还要往返跑上多次。现在新的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与智能闸口形成了无缝对接后,仅需刷卡验证即可快速通过,仅仅不到半分钟,真是太方便了!”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