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空间阻隔“短视频”拜年成风潮

不论是作揖行礼、还是玩笑逗乐,用短视频的形式寻回春节的仪式感,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移动互联网让拜年习俗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智能春联”的推出不仅可以让大众体验“定制化春联”这种新贺岁形式,同时也让大众以一种更新颖的形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一种表现。

突破空间阻隔“短视频”拜年成风潮

来源:中国网信网    2019-02-08 15:32
来源: 中国网信网
2019-02-08 15: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对人们心灵的洗礼。古往今来,回家过年就像一块永恒的磁铁,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总有一些人过年无法与家人团聚,而今借助移动互联网,回不去的游子也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家人在线视频,弥补了不能与家人团圆的遗憾。

面对手机镜头,录下新春祝福,将拜年视频发送给家人。这种有声有色的形式,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家庭团聚的温暖。相比于文字和图片的祝福,通过短视频拜年不仅突破了空间的阻隔,让心与心的距离更加贴近,更让人们通过“面对面”的拜年问候,唤醒更多的春节记忆,让年味和温情弥漫。

不论是作揖行礼、还是玩笑逗乐,用短视频的形式寻回春节的仪式感,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移动互联网让拜年习俗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让你的祝福在几百条、上千条信息中脱颖而出,给朋友留下深刻印象、美好记忆?在朋友圈,纯文字的祝福已经不好意思拿出手了,现在的拜年信息,需要更多的创意,才能烘托出节日的喜庆。

近几年,以微信为主的社交平台逐渐成为春节期间拜年信息发送主渠道。据微信官方发布的2018年春节期间数据显示,共有7.68亿人选择使用微信红包传递新年祝福,微信消息发送总量达2297亿,朋友圈总量达28亿条,音视频通话总时长达到175亿分钟。

同往年春节相比,今年春节网上拜年活动更多元化。2019年的除夕夜,3.3亿人集齐五福,208亿次百度APP互动,网民们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弹幕、送礼物的形式,表达新春的祝福。

网络拜年已部分取代了传统的登门拜年方式,且越来越受欢迎。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的兴起,让送福有了新渠道,让人与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手段更加多元。其灵活的应用和新颖的创意,为拜年这一春节传统民俗增添了新生机和新活力。

贴春联辞旧岁,是春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但买春联常常出现“撞衫”现象,自己写却非所有人可为。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作春联的“智能春联”H5小程序应运而生。网民只需搜索“智能春联”,打开H5后输入2到4个关键词,一副量身定做的春联便可立即呈现,如输入“不忘初心”,“智能春联”会送上一副“只子初心皆喜气,一家好梦尽春风”的美好祝愿。这些个性化春联既可生成图片展示于朋友圈,又可作为拜年时的祝福发送给亲朋好友,让拜年玩出自己专属的味道。

“智能春联”的推出不仅可以让大众体验“定制化春联”这种新贺岁形式,同时也让大众以一种更新颖的形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一种表现。

从脚步丈量到指尖飞舞,从笔墨纸香到人工智能,人们运用新技术采用新方式,将拜年“玩”出新花样,不仅是新时代年俗的与时俱进,更是新时代中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的缩影。

【责任编辑:胡艺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