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天津市津南区坚持锚定全力打造科创会展城和天津重要增长极目标,依托产业势能,充分挖掘海教园科教禀赋与天开津南园科创优势,整合引才要素资源,构建起多层次、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以务实举措搭建人才发展的“四梁八柱”,撑起人才安心逐梦的广阔天地。
精准对接:产业牵线+活动招引,广纳四海英才
“从我们带着项目接触津南,到落地南大留创园,不管是厂房、设备这些硬件资源,还是政策、服务这些软环境支持,需要什么都能及时对接,这里创业衔接太顺畅了!”美国加州大学梁嘉杰博士的感慨道出了海外人才选择津南的原因。这座总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目前已吸引29名海外人才到这里创新创业,其中博士学历的达27人,逐步成为海外人才归国落脚的首选站。
为了让人才链精准赋能产业需求,津南区不断加快引才脚步。华海清科、费曼动力等240余家重点企业搭乘“津彩南望・才荟天开”引才专列,先后到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专场揽才,累计释放岗位4000余个,吸引28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为区域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链补齐人才缺口。同步开通海外引才“快速路”,以“踏浪而归逐梦津南”为主题,连续举办海外人才专场招聘活动,60余家企业提供1000余个国际化岗位,初步达成意向500余人。聚焦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创新实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加速营项目,与海外30余所高校、20余个孵化器建立联系,吸引35名海外人才带创业项目入营,其中11个项目在天津市海创赛中初露锋芒。这些人才、项目的顺利落地,离不开全方位的资源对接平台,让归国人才感受到满满诚意。
产教融合:校地协同+定制培养,厚植育才沃土
“我们博士后工作站的核心优势,就是让科研人才实现快速上岗,进站即可深度参与技术攻关,培养周期缩短近半年!”谈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华海清科负责人胡菊赞许连连。这一成效背后,离不开津南区多维助力、多渠引才,推动博士后平台企业与重点高校强强联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为人才成长与技术突破搭建高效互通桥梁。在津南的1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里,博士们带着科研成果入企中试,企业提供实践载体与研发机会,校企共促的故事持续深化……
产教融合从来不是院校与企业的“二重唱”,而是“政府搭台、高校出智、企业出题”的三方共赢。津南区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走进津南,了解津南人才链、产业链发展机遇。5所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已在津南“扎根”,80余名优秀学子走进智清新材料、博诺机器人等企业,把实验室里的新理论变成了破解生产线上的新动能。“社会实践成为我自身学习成长的阶梯,也成为我们清华学子认识津南、爱上津南的窗口。”清华大学赵捧阳感慨道。
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津南则坚持“按需定制”。“津南区职业培训联盟”成立后,联盟企业只需提出人才需求,联盟就会协调院校设计专属课程,江恒产业园需要精密仪器维修工,定制班的课程里就加入了设备实操训练;荣程集团急需智能制造技术员,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就开设了“荣程班”。同时,作为国家级示范性技工教育联盟的“津南区技工教育联盟”,打造了“需求-培训-就业”的技工培养闭环,已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700余名。技能人才培养的故事还不止于此,104家国家、天津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成为人才成长的“加油站”,5个新业态培训基地通过开设人工智能训练师、直播电商主播等新职业课程累计培养1.5万人次,为新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服务保障:政策赋能+科研支持,满足人才需求
“这张人才卡对我来说,不仅是一张服务卡,更是一张荣誉卡、责任卡。人才卡有很多保障措施,像就医、子女入学等,少了很多后顾之忧,让我安心在这里扎根,为津南发展贡献力量。”肯拓智能装备董事长葛云涛说。在津南,“解人才之忧”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个真切的行动。津南区推出并升级实施“1+X”政策体系,其中的人才政策“津南十条”为人才设置了安居保障、暖心服务、良好环境等10条措施,截至目前,全区给予引育的企业领军人才、创新平台人才等奖励资助、生活费补贴等近千万元,为人才“就”在津南、“创”在津南提供了周到服务。坐落在天开津南园的“人才创新港”,建设打造拥有330套人才公寓的“天开·T社区”,从温馨一室到家庭套房均能实现拎包入住,今年5月正式投用以来,100余套公寓已成为人才工作后的温馨港湾。
津南区还加大对创新人才支持服务,让人才安心搞科研、企业一心求发展。通过精准摸排、择优推荐、资源对接等主动服务,3家企业拿到了天津市留创项目启动资助,其中2家还入选全国优秀类项目,为人才创业装上加速器。支持博士后优质项目参与国赛角逐,三代光学团队先后两次捧回全国博创赛金奖,瑞联智控等3个人才团队也在该赛事中取得佳绩,成绩彰显了津南创新人才的“硬实力”,也吸引更多人才到这里逐梦。
从“引才”的精准对接,到“育才”的系统支持,再到“留才”的暖心服务,津南正用多维发力的坚实举措,让每一位人才都能找到归属感,共同绘就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的崭新图景。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记者: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