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天津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天开园以“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为定位,汇聚了来自全市56所高校、2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7家海河实验室的科研力量。
园区采用“一核两翼多点”的空间布局,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创新网络。截至目前,天开园已累计注册企业超过3500家,带动就业1.8万人,引进京冀合作企业564家,推动4200余台大型科研仪器面向社会开放。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新能源研究团队作为天开园的重要科研力量,致力于开发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动力电池,研究方向覆盖锂离子、钠离子及水系电池等多个领域,并积极布局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发,着力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与器件稳定性。袁明鉴教授指出,团队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推动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实现技术转化的社会价值。
2023年,依托南开大学多年在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天津常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天开西青园落地,由陈军院士担任首席顾问。今年5月,该公司建设的百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兆瓦时电芯中试转化平台正式投产,首批产品主要应用于规模储能、电动汽车及低空载人航空器等领域。
除了新能源领域,天开园在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领域同样成果斐然。其中,天津大学展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其人机交互智慧医疗工程研究中心取得多项应用突破。肖晓琳副教授团队开发的脑机连续操控无人车系统,通过创新的刺激范式与高效解码算法,实现了对无人车的自然、连续控制。刘爽教授团队研发的“神工—神心”抑郁症智能评估机器人,实现了对抑郁症的客观量化评估,已在多家医院完成临床测试,并入选“2024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案例”。
天津大学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园区首批入驻企业“天开燧世”在成立一年内,即完成脑机接口软硬件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布局,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完整产业链。
政策支持方面,天津市推出覆盖税收、人才、金融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包,设立规模超200亿元的专项基金,吸引179家金融机构参与园区建设。园区构建起“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支持。
天开园启动建设两年以来,已成为天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通过强化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天开园正逐步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记者:闫东洁 实习生:张颢玉 黄鳞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