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以“媒眼看黄南 共叙津青情”为主题的石榴籽计划——名媒进黄南活动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正式启动。活动旨在通过深入采访天津援青工作的丰硕成果,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现天津对口支援黄南州取得的成就,生动讲述15年津青携手、共赴山海的奋斗故事。
海河潮涌,润泽黄南;十五年援青,初心如磐。
交流会上,天津援青指挥部总指挥、黄南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裴治表示,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部署,天津援青干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条主线”,突出产业合作和民生支援“两个重点”,锚定引才聚智、医教帮扶和交流交往交融“三向发力”,强化援青与援甘、援藏、援疆前指之间以及黄南州一市三县之间的“四地联动”,实施“红沙棘”“梧桐树”“格桑花”“石榴籽”“春雨”五项工程,聚焦绿色算力落实落地、文旅产业加速发展、农牧产品提质升级、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医疗帮扶有序推进和队伍建设锤炼作风“六方面重点工作”,推动援青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今年恰逢援青十五周年,今年7月底第六批援青干部全部到位,顺利完成交接工作,经过几个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正在全面梳理总结“十四五”,谋划“十五五”工作。希望大家用镜头捕捉高原大地上的“天津印记”,用笔墨记录民生改善中的“幸福变迁”,用话筒传递民族团结中的“同心之声”,让更多人了解这场跨越山海的守望相助。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15载津黄携手,撒播下希望的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媒体始终是这场山海情长的忠实记录者和传播者。这些跨越三千里的帮扶故事、发展故事、团结故事,既是我们日常报道的核心,更是藏在黄南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黄南拥有701项非遗项目,占青海三分之一,14项世界纪录铸就文旅IP,期待能与各媒体同仁深度合作,让更多人了解和知晓黄南,沉浸式感受黄南的发展脉动和人文风情,让津黄两地的山海情深在笔墨和镜头中代代相传。
天津市委宣传部新闻处负责同志表示,希望此次媒体一行聚焦对口帮扶工作,多角度展现人才支援、产业协作、医疗教育帮扶工作成效;发挥专长,展现亮点,深入挖掘援青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生动场景,努力推出一批好报道、好文章、好视频,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新黄南的发展故事,为天津援青十五年来的扎实工作标注新的时代注脚。
交流会上,裴治、黄南藏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有关负责人共同为媒体记者颁发“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宣传推介官”聘书。
自2010年天津市对口支援青海省黄南州以来,15年来,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扎根黄南州,立足“黄南所需,天津所能”,真心投入、倾情帮扶、全力以赴,从资金支持到人才支撑、从项目援建到医教援助,努力打造“五和共为”对口支援工作体系,用实际行动为促进黄南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天津智慧”,续写了新时代天津援青的新篇章。
2025年7月,第六批援青干部来到青海,带着“来青为什么?在青干什么?离青留什么?回去带什么?”这道必答题,稳稳接住了援青工作的“接力棒”,开启援青故事的新篇章。
从初抵高原,经受高寒缺氧的硬考验,到主动融入,深入黄南州开展全覆盖调研,援青干部一刻都未停歇。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内,由中央及天津、青海两地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将深入黄南州一市三县,走进乡村、医院、学校等,记录天津援青干部在雪域高原的故事,通过来自一线的报道,呈现援青工作的实际成果与当地百姓生活的真实变化。
活动期间,采访团将聚焦15年来天津援青在产业帮扶、民生保障、人才培育、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实践,运用图文、视频、海报等多种融媒体形式,全景展现“天津所能”与“黄南所需”的精准对接,讲述两地携手同行、团结进步的动人篇章。
此次活动,由天津市对口支援青海工作前方指挥部主办。交流会由黄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建辉主持,黄南州相关部门负责人、援青干部代表参会。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记者: 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