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规划资源局专场

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规划资源局专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3 20:3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1-13 20: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13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规划资源局局长陈勇、市规划资源局总工程师李晨光、市规划资源局综合业务处处长阎冬、市规划资源局名城保护处(城市设计处)处长张博、市规划资源局海洋经济与规划处处长范丙泽出席,介绍“十四五”时期天津规划资源领域的工作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陈勇介绍:“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天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重打基础、促改革、固根本、利长远,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和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一体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来,我们持续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扎实推动“多规合一”改革,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10个涉农区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复;有序推进各专项规划编制,持续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专项规划指导约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累计审批村庄规划超1500个;围绕“津城”核心区功能定位,建立“街区—地块”分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体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

同时,充分发挥科技赋能,扎实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积极搭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全力推动实景三维天津建设,并在城市更新、资产管理、智慧安保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推动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五年来,我们不断增强要素支撑保障力度。积极推进京津冀重点承接平台规划建设。加强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保障,推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改革,实施用地用林用海联动审批,“十四五”以来累计审批建设用地项目906个、5714公顷,审核用海项目239宗、7115.54公顷,先后保障了京滨城际、津潍高铁、三峡天津南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南港120万吨乙烯项目等重大项目。精心绘制市、区两级城市生产力地图,助力生产力布局持续优化,为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和项目推介提供便捷指引。在全国率先实现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提出新型产业用地管理要求。加快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能级。

“十四五”以来,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总量占全市GDP比重超过31%。持续加强国际合作,截至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7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先后出台两批住宅多样性空间增值利用政策及补充政策,加快完善“好房子”设计导引,为居民提供更多风格独特、类型丰富的居住选择。五年来,我们夯实筑牢自然资源安全底线。推动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湿地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测绘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科学实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改革完善占补平衡制度,“十四五”以来审批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面积同比下降52.9%。严格管控围填海,未审批任何新增围填海项目。坚持底线思维,优化“智慧森林防火监测指挥平台”,“十四五”期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森林火灾。层层织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安全网。完成天津市海洋灾害风险普查任务,有效防范应对海洋灾害,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持续提升。

五年来,我们全面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坚持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以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契机,推行存量与增量土地统筹使用,创新分层供地方式,出台土地复合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等有关政策,推动存量土地“腾笼换鸟”,形成河东区第一机床厂、红桥区水泥设计院、河西区桂发祥、北辰区天士力健康医养示范区等一批辨识度高的标志性成果。“十四五”期间新增建设用地同比下降46.98%,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5.99%;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和闲置存量土地6490公顷。

五年来,我们一体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科学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动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截至目前一级管控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6.4%。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高质量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蓟州州河国家湿地公园和下营环秀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挂牌,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等先后纳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持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程,“十四五”期间自然岸线保有量达21.4公里,较“十三五”新增2.8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趋近6%,天津成为率先完成国家“十四五”目标的沿海城市。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监测记录到野生动物达到544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拓宽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价值转化实现路径。同时,结合市情,积极构建涵盖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红色资源等各类保护对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持续加强对天津独特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的保护传承。五年来,我们持续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扎实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稳妥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放活林地经营权、保障林木所有权,林权要素市场化配置平台荣获世界林木业大会特等奖;完善矿产权出让收益管理制度;探索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华能天津港北疆防波堤风电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利用立体设权批复的海上风电项目。推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和确权登记。实施国土变更调查、林草湿调查监测及分析评价工作,查清全市国土利用现状;对城市国土空间的18个指标、56项要素开展动态监测,清晰掌握我市家底变化情况;首次开展全市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全面摸清了我市274条河流、21座水库、3.07万个坑塘的水域分布范围和地下水储存量。完成大清河、独流减河等20个自然资源地籍调查,实现房地一体宅基地地籍调查和确权登记“应登尽登”,潮白新河成为全国首批、天津市首条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河流,完成三河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天津成为全国首个完成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省市。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持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快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和安全高效利用,进一步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力度,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形成一批针对性强的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谋划实施一批标志性项目,推动“十五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力量。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记者:闫东洁)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