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金秋,天高云淡,海河的清风裹挟着桂香扑进天津古文化街。青石板路上映着暖阳,人流如织。穿过镌刻着“沽上艺苑”四字的仿古牌坊,桂发祥的糕点甜香、泥人张彩塑的斑斓色彩、达仁堂的药香氤氲纷至沓来,为游客精心织就了一幅传统与潮流共振的民俗画卷。
图说:古文化街前游人如织。(李梓源 摄)
“哇塞,这个麻花比一个我都大!”稚嫩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引得往来游客哄堂大笑。刚踏入桂发祥的老字号门脸,展柜里的巨型麻花就抓住了现场所有人的目光。麻花金黄油亮,粗细均匀的纹路裹着芝麻粒颗颗饱满紧实。
“这支麻花长1.5564米、重24.98公斤,由咱们桂发祥的6位老师傅共同制作完成,获得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讲解员笑着解答,“除了麻花,沙琪玛、鲜花饼也是咱们的一绝。”话音刚落,浓郁的果仁香气扑面而来,八珍糕、凤梨酥、白皮点心等糕点在柜台上层层叠叠码放得整齐,未及入口,清甜的气味已悄然漫入鼻腔。“做麻花、糕点能火上百年,靠的就是‘料真、工细、火候准’这六字箴言。”讲解员说。
图说:桂发祥巨型麻花 (李梓源 摄)
沿着街巷转入泥人张美术馆,栩栩如生的《钟馗嫁妹》《孔子抚琴》等彩塑作品引人驻足。泥人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宇讲解到,“老祖宗传下的‘触手成像’本事,关键在观察。”他说,“我们守的是传统技法,但塑的是当下生活。”张宇介绍,一件泥人虽然只表现一个人物,其制作过程却并不简单,从选土开始,要经过塑形、修复、晾干、打磨细化、烧制、上色等多道工序,耗时数月之久。
展柜中的泥人百态尽显,或眉飞色舞似说学逗唱,或憨态可掬如顽童嬉戏,流畅的衣纹、鲜活的表情,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口道出天津卫的市井趣事。游客们纷纷在展示橱前驻足,俯身凝视,在一笔一画间感受着非遗技艺的温度。
图说:泥人张美术馆 (李梓源 摄)
图说:泥人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宇作品《孔子抚琴》 (李梓源 摄)
行至达仁堂健康生活馆,一缕醇厚的药香萦绕鼻尖,沁人心脾。满墙的陈列柜中,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等经典名药丸剂圆润饱满,色泽纯正,不少外国游客争相购买。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从药材甄选到炮制入药,每一步都要恪守古法准则,半点不能含糊。”讲解员指着柜中摆放的中药标本介绍,“在制作牛黄清心丸时,达仁堂依然采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配方,坚持传承古方,古法古作。这里的每一味药、每一张方,都承载着达仁堂的匠心,更蕴藏着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深厚智慧。”
图说:达仁堂健康生活馆 (李梓源 摄)
图说:达仁堂中药材标本 (李梓源 摄)
当深秋的暮色为“津门故里”牌坊镀上金边,古文化街的灯笼次第亮起,泥人张工坊的刻刀仍在木胎上跳跃,桂发祥的麻花香与达仁堂的药香在晚风中缠绵。在天津这座“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城市里,古文化街的百年老字号正守正创新,让甜香、彩韵、药气交织在日常烟火里,让传统技艺成为生活中的鲜活的文化脉络,继续书写老天津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新章。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 李梓源 刘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