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念的力量:银发社会的科学与温度-《北辰对话》推出重阳节特集

护念的力量:银发社会的科学与温度-《北辰对话》推出重阳节特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8 18:5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28 18: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科学技术馆携手央视频倾力打造《北辰对话》重阳节特别节目“护念的力量:银发社会的科学与温度”,由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担任话题召集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高博主持,特邀哈佛大学埃丝特与西德尼·拉布人类学讲席教授、哈佛医学院医学人类学教授兼精神病学教授凯博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景军,中国内地表演艺术家王德顺,中国国家一级演员王丽云等跨领域嘉宾,共同探讨老龄化社会的应对之策与人文关怀。节目通过科学视角与生命故事的融合,呈现了一场关于衰老、照护与生命价值的深度对话。

重新定义“老年”:年龄不是界限,心态决定状态。“老年不应仅以年龄界定,而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结果。”84岁的凯博文教授以自身为例,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仍坚持学术研究与锻炼,常被误认为60岁。他强调,老年人的价值在于经验与智慧,而社会应关注如何构建支持系统,让每个生命阶段保有尊严。89岁的王德顺则以行动诠释“无龄感”生活——50岁健身、85岁考取飞机驾照,直言“我的青春从50岁开始”。王丽云则从女性视角分享退休后专注表演事业的充实感,呼吁社会打破“衰弱=老年”的刻板印象。

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危机”与多元解法。景军教授用数据揭示中国老龄化的严峻性:从7%到14%的老龄人口翻番仅用24年,远快于法国的90年。“未备先老”成为核心挑战。对此,嘉宾们提出多层次解决方案,例如政策创新,凯博文建议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缓解“大病返贫”困境;社区互助,景军介绍“时间银行”、“农村守门人计划”等本土实践,通过邻里互助降低自杀率;科技适老,郭哲强调“科技向善”,呼吁产品设计需简化操作、强化支持,避免将老人变为“科技难民”。王丽云吐槽酒店沐浴液标签字体过小、扫码支付困难等日常痛点,用亲身经历引发老年群体共鸣。景军谈到当前老年科技的“三重脱节”,提出“大字体、简操作、强支持”三原则。

节目打破禁忌的公共议题,大胆触及死亡话题,探讨死亡质量与生命教育。凯博文分享照顾患病妻子十年的经历,提出“照护是双向疗愈”,而哀悼后的“能量恢复”是老年生活的重要课题。景军引用2015年全球死亡质量排名(中国第71位),指出躯体疼痛、心理痛苦与经济负担是三大痛点,倡导推广“舒缓医疗”。王德顺20年前签署遗体捐献协议,笑称解剖台是“终极舞台”,展现豁达生死观。

提及“护念”的含义,郭哲认为“护念的核心是平等与共情”,这也是银发社会应追崇的科技与人文平衡之道。他提出“社会科技”理念,即科技研发需纳入社会学视角,例如脑科学助力阿尔茨海默症防治。凯博文展望“银发经济”将重塑社会基础设施,如适老化机场、住宅等,但强调“延长寿命需以生活质量为前提”。节目尾声,嘉宾们写下“致百岁的自己”寄语——王丽云感恩生命长度,景军感谢所有爱过自己的人,恳请可能伤害过的人原谅自己!凯博文用中文写下“不要忘记我”,郭哲写道“把爱和智慧连脉,永远传递下去,温情与哲思交织”。

《北辰对话》持续探寻科学文化之光。作为中国科技馆打造的精品对谈栏目,《北辰对话》始终聚焦前沿议题,以“线上+线下”模式推动跨学科交流。本期节目将于……期间通过中国数字科技馆、央视频等平台播出。未来,栏目将继续携手各界学者,为应对老龄化等社会课题提供智慧支持,助力构建全龄友好的未来图景。

观众可通过中国数字科技馆官网及中国科技馆官方社交媒体平台搜索“护念的力量”观看节目完整内容。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