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癌王”治疗困境,中国首部《胰腺癌纳米刀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津发布

破局“癌王”治疗困境,中国首部《胰腺癌纳米刀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津发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4 09:1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24 09: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23日至24日,“2025天津国际纳米刀消融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暨胰腺癌纳米刀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会”在天津成功举办。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外肝胆胰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纳米刀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并发症管理、多学科协作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上,《胰腺癌纳米刀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应对被称为“癌王”的胰腺癌的微创治疗领域,实现了从技术探索到规范化、标准化治疗的重要跨越。

大会主席、共识牵头人、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院长郝继辉教授在共识发布仪式上指出,本共识的制定,旨在解决纳米刀技术临床应用差异大、并发症管理标准不一等现实问题,为全国同道提供一份科学、实用、兼具中国特色的临床实践指南,最终让更多患者受益。

“癌王”困局下的破冰利刃

纳米刀技术显优势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因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极差,被称为“癌王”。据统计,我国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10%,约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传统放化疗效果有限,而射频、微波等热消融技术因“热效应”易损伤周围血管、胆管、胰管等关键结构,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在此背景下,纳米刀技术——即不可逆电穿孔技术(IRE),作为一种非热物理消融手段,逐渐展现出其独特优势。该技术通过释放微秒级高压电脉冲,在肿瘤细胞膜上形成纳米级永久性孔道,破坏细胞内外稳态,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完好保留血管、神经、胆管等重要组织结构,实现了在复杂解剖区域的精准、安全消融。

“纳米刀就像是一把‘智能手术刀’,能够精准‘识别’并摧毁肿瘤细胞,最大限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郝继辉教授表示,“此次共识的制定,旨在统一技术操作标准,强化并发症管理,推动纳米刀技术在各级医疗机构的规范、安全、有效应用。”

中国共识凝聚临床智慧

践行高端设备国产化战略

会上,共识专家组牵头成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胰腺肿瘤科主任高春涛介绍,本次共识的三大亮点在于:一是基于中国大样本真实世界数据,使建议更精准;二是覆盖“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实现规范化管理;三是强调纳米刀与系统治疗、免疫治疗融合,使其从局部消融升华为综合治疗的核心手段。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胰腺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余俊从临床研究角度介绍说,推动纳米刀从局部消融工具发展为多功能肿瘤治疗平台,可聚焦三个方面,即优化与系统治疗的联合模式与顺序,探索其激活免疫将“冷肿瘤”变“热”的协同机制,以及利用生物标志物实现精准个体化治疗。他特别强调,需要通过高水平RCT研究及高质量数据平台,为全球提供高级别中国循证证据。

“我们不仅关注如何把手术做得更精准,更关注患者术后如何恢复得更好、更安全。”大会执行主席、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肝胆胰肿瘤科主任李慧锴介绍,中国专家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精细化操作+严密术后监护”模式,成为提升整体治疗质量的核心保障。

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方案”惠及全球患者

据了解,在我国多个中心开展的临床研究中,纳米刀联合化疗用于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其中位总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部分患者甚至实现翻倍,为全球胰腺癌治疗贡献了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方案”和“天肿经验”。

在手术直播环节,李慧锴主任团队演示了一台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肠切除术,徐勇主任团队演示了一台胰腺癌纳米刀消融术。精湛的操作技术与纳米刀的精准应用,通过全球直播平台赢得了来自法国、越南、俄罗斯等多国同行的赞誉。

在学术交流环节,多位国际专家分享了纳米刀技术在欧美及东南亚地区的应用经验。来自法国的著名放射学专家Oliver Seror教授表示:“纳米刀对于靠近血管和胆管的肿瘤来说是‘游戏规则改变者’。中国在纳米刀技术规范化与应用创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尤其是在胰腺癌这一复杂领域,中国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会专家表示,《共识》的制定充分参考了国产纳米刀设备的临床数据与应用经验,随着国产设备的逐步成熟与推广,治疗成本显著降低,技术可及性大幅提升。国产设备的崛起,不仅推动了技术普及,也积极践行了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国家战略,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可负担、高质量的治疗选择。

三类患者适用

三类场景拓展

本次《共识》还特别强调了“精细化超声”在术中实时导航、电极布针、疗效评估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识别与处理提出了更为严格和细致的规范。

对于术中超声与超声造影在纳米刀手术中扮演着“眼睛”与“导航仪”的关键角色,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超声诊疗科主任徐勇在采访中介绍:“超声造影在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和术后评估三个环节中,解决了传统超声难以显示的肿瘤边界、活性组织区分等难题,使手术从‘部分凭经验’转变为‘可视化、可量化、可实时反馈’的精准操作。”

他特别介绍了团队在布针策略上的创新——“规划性叠加布针法”,通过对大肿瘤或不规则肿瘤进行分区域、多轮次消融,确保肿瘤完全覆盖,同时采用“钝性预置进针法”极大降低穿刺误伤风险。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微创介入中心主任司同国在访谈中系统梳理了纳米刀的三大临床应用场景:第一类为有望转化为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通过纳米刀联合化疗实现降期转化;第二类为无法根治的局部晚期患者,通过纳米刀联合放化疗实现局部控瘤;第三类为伴有转移灶的晚期患者,对腹膜后淋巴结或肝门部转移灶进行姑息性消融,延长生存期。

“纳米刀不是万能的,但它为那些原本‘无路可走’的患者开辟了一条新路。”司同国主任总结说。

面向未来

推动技术普及、深化多学科协作

展望未来,郝继辉教授强调,共识的发布是一个里程碑,更是新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着力于技术的规范化培训与推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积极探索纳米刀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方法的联合应用,期待产生‘1+1>2’的效应。我们相信,随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纳米刀技术必将在未来的肿瘤治疗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更多患者点燃生命的新希望。”

本次交流会汇聚了国内肝胆胰外科、超声科、介入科等多领域顶尖专家,通过思想碰撞与技术共享,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也标志着肝胆胰肿瘤的局部治疗进入了更加精准、多元的新阶段。《共识》的发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纳米刀技术临床研究与应用规范方面的领先地位,也为全球范围内应对“癌王”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更多患者点燃生命的新希望。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