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南开大学建校106周年之际,由南开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共同主办,以“科技创新与未来城市: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天津论坛2025”在津启幕。来自英、美、德、澳、韩等17个国家(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的300余名知名学者、各界精英齐聚天津,以更加国际和多元的视角,共同探索科技赋能城市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有效路径。
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旭,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韩国崔钟贤学术院院长金裕锡,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主持开幕式。
近年来,南开大学弘扬“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精神和“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传统,发挥学科、人才综合优势,系统谋划推进有组织咨政研究,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咨政成果。
开幕式上,《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数年度报告(2024)》《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2024》《中国地方政府发展能力报告2024》《数字绿色双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国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入境旅游发展与合作研究报告》《发现天津高成长企业50(2025)©报告》《阡陌幻彩——乡村振兴实践案例选编》《智能城市包容性发展评估指数框架》《中国月度电网碳排放因子计量模型及数据库》等10项具有南开特色的系列智库研究成果集中发布,从不同维度回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关键问题。
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政法学部主任、一级教授李培林以“城市更新、包容性与特大城市治理”为题带来演讲。德国环境署署长德克·梅森纳分享了对“城市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融合——潜力、风险与开放性问题”的思考。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介绍了“阿秒脉冲的产生、应用及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阐述了“数字技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美国建筑师学会(AIA)成员、韩国弘益大学建筑系教授俞炫准描绘了“会呼吸的未来城市”构想。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主持特邀报告。
围绕“智能科技与未来城市发展”这一主题,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同得主、2021年蓝色星球奖得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原副主席莫汉·芒纳星河,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龚克,著名科幻作家、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获得者、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2018)郝景芳展开高端对话,探讨城市智能化转型与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南开大学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主持人严晓宁主持高端对话环节。
本届论坛下设14场分论坛,融汇前沿技术与人文思考,涵盖科技突破、社会治理与全球合作等领域。
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深化亚太创新和可持续增长合作”“数智时代的全球与区域经济合作”“碳足迹与智能气候中和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治理”“智能城市的社会公平:数智时代·构建包容共享的城市未来”“国际秩序变革与东北亚高质量发展”“亚洲出入境旅游与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暨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教育与青年可持续发展”“数智赋能·她未来:东亚数字进程中的妇女发展与城市创新”“幸福创造:未来产业创新与发展”“城市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与可持续”等热点问题和学术前沿,展开深入探讨。
据了解,天津论坛始于2015年,隔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十年来,天津论坛聚焦“城市发展治理”这一课题,根植于天津的地缘优势与发展潜力,依托南开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以及与崔钟贤学术院的深度合作关系,在全球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下,搭建起跨学科、跨国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中外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与知名品牌。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天津论坛正式迈入2.0新时代。南开大学将以智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拓宽海内外合作渠道,在服务中国的基础上,着眼全球治理的共同挑战,推动产出解决世界重大议题的切实方案,为推动区域及全球进步与发展贡献更加卓越的“天津智慧”与平台力量。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