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青区专场。西青区委书记朱财斌,区发改委主任刘小可,区工信局局长方文轩,区科技局局长闫芹芹出席,介绍西青区高质量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成效,并回答媒体提问。
近年来,西青区因地制宜聚焦“招引、培育、生态”,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招引方面,西青区坚持投“硬”投“新”,强化“基金+科创+产业”招商模式,设立2亿元天开西青园专项资金,发起19只基金,总规模超100亿元。今年以来,落地赛恩领动传感器等重点项目100余个。同时,深化“揭榜挂帅+产教融合”行动,善测科技等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华神新能源等中试转化平台投入使用,多项技术创下世界纪录、推出全国首款产品,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达30亿元,授权专利增长率达95%。
在培育方面,西青区聚焦传统产业提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累计建设12家企业智能工厂、14个数字化车间,19个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项目获得支持。同时,巩固扩大集成电路等产业优势,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测试”集群,推动经纬恒润组建天津市车联网创新联合体,构建“以链聚群、以群强链、链群协同”大产业格局。
在生态方面,西青区坚持“产城融合”,构建“财政+金融+产业+科技”协同保障体系,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全市首个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出台“人才强区十五条”,首设“西青人才日”,近五年引进各类人才1.7万人,形成创新创业生态。
“十四五”期间,西青区持续打好“南站科技商务区”“天开西青园”“西青经开区”三张底牌,构建“一核双擎”发展格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近五年,市场化引进疏解功能资源落地项目超120个,计划总投资超430亿元,新引进北京投资来源单位新设机构720余家。
产业协作方面,经纬恒润等企业持续加大投资,盈科瑞天津公司开展新药研发项目220余个,元气森林拟建成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区域合作方面,与北京丰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施“高铁如意门计划”,设立青丰(北京)科创中心。服务协同方面,深化基础教育“京津冀互助共建微联盟”,与17个地区实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建成鹏瑞利、泰康之家等医疗养老服务体系。
“十四五”以来,西青区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发展根基,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为6.6%,位列全市第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从41.4%提升至48.8%,累计完成工业固投约318亿元,制造业投资占比达88%。
西青区持续完善“1+3+3”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高端装备产业链比重由4.3%提高到8.9%,传统汽车产业加速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提升约4.5倍。同时,构建“1+4”园区发展格局,成为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之一,培育形成1个国家级、2个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在政策支持和企业服务方面,西青区坚持以企业为中心,完善梯度培育体系,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0家。积极推动惠企政策落地,“十四五”期间,联合武清区入选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预计获1.5亿元资金支持,协助20余个工业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近1.9亿元,累计获批市、区两级政策资金超6亿元。
此外,西青区新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天开西青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科技企业提供全周期支持,从购买生产设备到产业化落地均有补贴,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有“金种子”“金苗”“金果”三类支持。组建科技政策服务队,启动分级分类政策受理机制,确保政策“直达快享”。
未来,西青区将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立足新十年新起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持续拓展京津冀协同广度深度,加快构建现代化制造业产业体系,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添彩添秤。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