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区专场

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区专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2 16:2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12 16: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11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区专场。河北区委书记徐刚、河北区副区长田强、河北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仲旭、河北区住建委主任罗云、意风区管委会主任郑霞出席,介绍河北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徐刚介绍:“十四五”期间,河北区以“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为指引,扎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三新”“三量”部署要求,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稳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来的奋进之路,可以用四篇“文章”来概括。

一是做好“转型”文章,在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上下功夫。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我们始终将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抢抓机遇促转型,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牵引,推进“站产城”融合发展,以大意风区1.55平方公里为主要承接平台,五年来累计引进北京新设机构198家,落地国能航运、神州高铁等北京项目49个、投资额109.3亿元。大意风区集聚了13座高端楼宇,华为天津区域总部、中远海运等5家龙头企业,18家央企二、三级总部,成为河北区亩均产值最高、税收效益最好的“聚宝盆”。强化招引促转型,强力推进投资促进工作,五年来累计引进优质项目208个,产业项目到位额417.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持续位居中心城区前列。市场主体达6.4万家,“四上”企业数量552家,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1.3%、64.3%。科技创新促转型,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充分用好中国铁设等科创资源,共建共享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平台18个、创新联合体5个,培育垂类大模型25个,打造创佳等5个科创园区,引进中关村智造中试服务平台,开展“津英汇”活动24期,科技策源、生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56.2%、95.3%、100%。一系列组合拳综合起效,河北区发展含金量、含科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二是做好“改革”文章,在集聚要素资源上下功夫。党中央赋予天津“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定位,我们不断增强改革魄力,推进生产关系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融合。敢为人先开展机构改革,在全市率先成立区数字经济发展办公室、数字产业发展集团,创新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让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更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大刀阔斧推进国企改革,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市场化引进职业经理人、总会计师14人,构建起城市建设运营、产业培育发展、国有资本投资和资产运营“四大板块”,2024年区属国企营收同比增长50%。攻坚克难推进资产盘活,创新“3+2+1”资产盘活推进机制,建设存量城市资源服务管理系统,2024年以来累计盘活闲置资源57.4万平方米、实现收入37.3亿元,通广科技园、金鸡鸣园等项目焕发新生。用心用情优化营商环境。推出2批22个区级“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打造“智汇海河北”人才工作品牌,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30余人;创新建设数智金融法庭,实施一类案件批量高效调解审判,累计审结案件约2.7万件,较民事案件平均审限缩短62%。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正在加速形成。

三是做好“文化”文章,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上下功夫。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河北区聚集了全部八种“津派文化”要素,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10处,历史风貌建筑85幢,红色资源2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区。我们高度珍视历史的馈赠,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让津派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坚持保护为先,抢救性修缮盘活北洋法政学堂、云贵会馆、圣心教堂等历史文化遗产。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标准打造天美艺术街区、意风区·东西里等项目,推出“六觉(决)联珠”红色资源体验线路、海河最美十里画廊精品文旅线路,“少年强”“觉悟薪火”“叔同之夜”等“文旅+演艺”项目异彩纷呈,国际设计周、饮冰室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精彩出圈,2024年全区15个A级景区接待游客2041.9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8.6亿元,人均消费同比增长37.8%。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紧盯“文化+科技”赛道,打造86号天美艺术园区、创新公社、玩具四厂等文创园区,建成天津美院人工智能艺术实体性新型研发平台,已聚集游戏研发、创意设计等相关企业近800家。四是做好“治理”文章,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下功夫。我们始终把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扮靓“新面貌”,推进片区式、渐进式、嵌入式、个性化城市更新,金钟河大街南侧等5个城更项目加紧推进,华新大街片区等城更项目实施在即,城区功能、业态、品质显著提升。推进“大城三管”,开展美丽社区、背街里巷等精细化治理,改造老旧小区65个,总建筑面积136.7万余平方米,惠及群众约3.2万户。扩大“供给量”,加大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投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树牢“办一流教育”的雄心壮志,成为全国首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代表全市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天津二中、天津一中河北学校、河北小外等一批学校发展态势强劲。找准“破题点”,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管理难题,以物业小切口撬动基层大治理,在全市首创党建引领“阳光物业”小区治理新模式,已建成示范小区73个,老百姓的家园更靓了、日子更美了、生活更幸福了。

接下来,我们将高点定位、深度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围绕打造现代服务业升级版和科技创新一并谋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坚定不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们有信心、更有决心,让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焕发全新活力,也欢迎大家来日新月异的河北区转一转、看一看。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