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以绿色金融赋能环保企业产业升级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以绿色金融赋能环保企业产业升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7 11:2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17 11: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先后在天津市举办,作为区域“城市管家”,天津港保税区环投城市运营管理公司(以下简称“津保环投”)以专业化、精细化、智慧化的城市运营服务,精心装点着保税区核心区域,擦亮了城市“会客厅”的名片。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以2亿元战略入股为支点,用绿色金融活水激活灌溉科技型环保企业的生动实践。

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服务的企业所属高科技环卫车正在清扫城市街道

“城市管家”的成长烦恼

作为一家深耕环保领域多年的企业,津保环投活跃在天津各个角落:保税区“两港三区”2000万平方米绿地的四季常青,河东区1000万平方米市政道路的干净整洁,宁河区1000公里雨污管线的畅通无阻,都离不开它的日常养护。临港生态湿地公园的芦苇荡里,各类信息化传感设备守护着候鸟栖息地;蓝领公寓里,近万名产业工人的食宿被妥善安排,让企业能安心搞生产。

多年来,由于环卫扫保行业款项结算周期长,一定程度上占压了企业的经营资金,而技术研发不仅耗时久,还伴随着较高风险。为兼顾发展与创新,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债务包袱。同时,企业业务主要集中在天津地区,业务规模和版图扩张受限,让创立之初即规划的主板上市梦想一直无法落地。

2024年,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在深入调研滨海新区国资委、城市环境管理局等主管部门和企业后,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制定了“卸包袱、强管理、再出发”等一揽子转型升级方案。同时,依托中信集团协同优势,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业职能,激活企业的数字化基因,挖掘企业在AI、物联等新技术应用和智慧化运营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帮助企业重启上市计划。

金融“组合拳”打通企业发展任督二脉

“我们制定转型升级方案,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情况,像一套精准的‘健身计划’,既帮企业减赘肉、降负债,又帮企业练肌肉、强主业,还得尽力让企业学新技能、拓赛道。”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

第一步:现金增资降低负债

2025年一季度,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向企业战略增资,帮助企业偿还了存量金融债务,直接减少公司财务费用超过1000万元,提高了企业资金运作效率。“我们原来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的,现在终于能轻装上阵,腾出手来规划业务发展,将资金实打实地用在项目上去”,企业人员介绍。

第二步:中信智囊上门辅导

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没有单打独斗,而是建起“绿色朋友圈”。在项目组的积极协调下,中信环境的工程师带来了污水处理、垃圾资源化的技术方案;中信证券的投行团队手把手传授股份制改革和内控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中信建投的分析师帮助企业进一步梳理全国市场拓展的路线图。“就像突然多了个‘军师团’,以前自己摸索搞不懂的事,现在很快就能理清楚。”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第三步:主业进阶推动升级

以“投资+投行+产业”的协同联动模式,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为企业绘制出三维赋能路线图:在市场维度,助力其跳出天津地域边界向全国城服领域拓展,让核心业务在更广阔的天地做优做强;在业务维度,推动其从传统环卫向污水处理、垃圾资源化、物资分拣回收等新兴领域延伸,成长为综合实力过硬的环境运营商;在资本维度,加速推进股份制改造,适时启动上市计划,让企业以资本为翼,为京津冀、环渤海区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持续输送动能。

津保环投负责运营的临港湿地公园照片

从企业升级到生态增值的蝴蝶效应

在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支持下,该企业经营资本有效扩充,债务负担明显减轻,经营理念得到解放,业务资源拓展迅速。短短半年时间,绿色金融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在主业营收上,企业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营收较去年同期增加12.5%。在业务版图上,不仅拿下天津宁河、河东的8个项目,还第一次走出天津,在外省签下8100万元大额合同。在市场地位上,通过并购成功取得河东区南片的运营服务权,进而实现对河东区全域业务覆盖,成为该区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在科技实力上,“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示范中心”揭牌,无人机河道巡检、海岸线巡检及海上应急响应等业务成为企业新的名片。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评价:“这笔投资的意义,远超2亿元本身。它让我们看到,绿色金融能让环保企业从政府补贴依赖转向市场价值创造,这才是可持续的生态保护之道。”

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服务企业巡检海岸线

如今,临港湿地的芦苇荡里,迁徙的候鸟逐年增多;河东区的街道上,智能环卫车的身影出现在大街小巷;宁河区的河道里,水质监测数据实时更新着。这场由中信金融资产天津分公司参与的金融资本与环保产业携手的实践,正让“绿色”二字变得更生动、更具体,凸显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闫东洁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