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对天津最新科研成果进行宣传报道

中国日报对天津最新科研成果进行宣传报道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0 12:5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0 12: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报道内容: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可吞服的光电子胶囊,首次建立了人类与肠道内工程菌之间稳定可靠的双向信号交流系统,这一突破由天津大学王汉杰、刘夺团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涛峰团队共同完成,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微生物学》。

借助该系统,人类不仅能远程接收工程菌发出的健康信号,还能向其发送精准指令,实现对肠道微生物的主动调控。这项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为未来实时监测肠道健康、动态诊疗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它们深刻影响着宿主的健康、免疫乃至行为情绪。然而,由于肠道结构复杂,实时观测和干预这些微生物一直很难实现。“打个比喻,人类肠道内复杂的结构使得微生物在其中如同深海的鱼群,要想检测和控制,难度都很大,”天津大学王汉杰教授形象地描述了这一困境。

传统的肠道微生物研究主要依赖粪便菌群分析。刘夺教授补充道:“这种方法犹如在海滩上捡贝壳,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深海的信息,但无法在肠道内直接与微生物展开互动。”科学家们一直寻求突破这一限制。

经过二十余年胶囊内镜技术的探索,研究团队提出了创新构想——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肠道微生物,使其能作为感知疾病的“哨兵”或干预疾病的“工兵”,并通过一种可吞服的电子胶囊作为“指挥艇”,在肠道内接收微生物信息并发送指令。

王汉杰、刘夺团队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涛峰团队,成功将构想转化为现实,构建了基于光信号的双向交流模式。

该胶囊利用光信号进行通信,这是团队经过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团队核心成员张新宇博士解释:“人类肠道中本身不存在光信号,可以作为人类与特定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加密语言’。”他进一步说明,“而电子胶囊就是‘同声传译’,帮助完成细菌的光学语言到人类可读的信号之间的转化。”

工程菌在感知特定状况(如疾病标志物)后会发出光信号。电子胶囊内置精密的光电传感器和信号放大器捕捉并增强这些信号。张新宇表示:“电子胶囊能将微生物的光学语言翻译成电流,并将信号通过蓝牙无线传输,实时发送到人们的手机APP上。”

研究人员为工程菌设计了基因回路,使其能“听懂”特定光指令。电子胶囊通过内置LED发出预设模式的光信号。工程菌借助光感受蛋白识别指令,并执行相应任务,如产生治疗性纳米抗体。

为验证系统可靠性,团队进行了从体外模拟到猪体内实验的严格测试。“为验证这一解决方法是否行得通,科研人员进行了从人体体外模拟到猪体内实验的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体外模拟实验,还是猪肠道测试,细菌的发光强度越大,胶囊能读取的光电流数值也越大。”信号接收准确可靠。

在关键的猪肠炎疾病模型测试中,该技术的应用价值凸显。刘夺教授指出:“研究表明,利用工程菌到电子胶囊之间的信息传递,比传统的粪便检测快1到2天。”

这一显著的速度优势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通过手机APP及时接收到疾病信号,并立即远程下达干预指令,“使研究人员能及时利用手机控制肠炎的干预,并更好缓解炎症”。

此项成果不仅实现了技术的突破,更展现出广阔前景。刘夺教授表示:“本研究建立的电子胶囊是一个灵活的‘指挥艇’;下一步,微生物的感知可以按照人们的实际需求灵活展开设计。”

王汉杰教授展望:“在未来,电子胶囊有望作为一个数字化的智慧平台,通过接入AI、云数据等新技术,帮助人们更智能地调控微生物的功能,从而以精准、动态的方式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策略。”

专家表示,这项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研究,成功跨越了从被动观测肠道微生物到主动远程调控的关键一步,为未来的数字诊断和治疗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张艺雯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