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国家一级文物大沽铁钟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今年暑假,天津市滨海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服务中心(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举办了《薪火相传 文脉永续——大沽铁钟回归20周年暨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主题展》,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游览。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铁钟被英军掳至朴茨茅斯市。2005年7月,在中英两国政府的多次协商和当地华人华侨的多方帮助下,大沽铁钟结束了一个多世纪的漂泊,回归祖国。
“大沽铁钟在海外漂泊了一百多年,终于在21世纪初回归祖国,这不仅是一段历史见证,更让我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早已融入到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坚实实践中。”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讲解员韩余说。
今年是韩余在这里工作的第四年。回顾过往工作经历,她说,随着对历史的理解日渐深切,自己对这座博物馆的认知也逐渐深入。
韩余说:“大沽铁钟是这座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我对它有着很特殊的感情。在最近举办的第三届天津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讲解员风采展示大赛上,我为观众讲述了‘大沽铁钟百年回家路’的故事,在场的很多人都深受感动。”
在馆内,韩余为游客介绍,大沽口是海河的入海口,守京津、通内陆、接远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大沽口地区于明代设防;清代修建炮台,是近代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屏障。历史上,西方列强曾5次入侵大沽口,这里发生了4次实战,走在了近代中国奋起御敌的最前方。
大沽铁钟的由来与一位民族英雄有关。“1860年,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直隶提督乐善率部浴血奋战,最终壮烈殉国。1884年,一支奉命驻守在大沽口的保定府练军,为纪念英烈,以精铁筹铸了这口大钟。”她说。
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大沽口炮台。炮台沦陷后,大沽铁钟由英国皇家海军“奥兰多号”军舰运送至朴茨茅斯市,存放在维多利亚公园。
直到2003年,中国留学生范辉来到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兼职,应中心主任马可的请求翻译钟体上的铭文。据韩余介绍,当时,范辉根据钟身“海口大沽”等铭文,推测此钟是来自天津大沽地区的文物。马可得知此事,表示这口铁钟应该归还中国。随后,范辉与国内钟铃文化专家夏明明取得联系,夏明明将消息传至原塘沽区文化局和文管所,原中共塘沽区委副书记荣新海亲自过问此事,马上与范辉及英国方面取得联系,争取大沽铁钟回归故里。
韩余说:“经过双方政府两年多的协商和当地华人华侨的多方帮助下,大沽铁钟终于在2005年7月20日回归中国,当时收藏在原塘沽博物馆(今滨海新区博物馆),直到2011年,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大沽铁钟被移交到这里收藏展出。”
近年来,文物回归祖国的成功案例屡见报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有很多宝贵文物因战乱劫掠、非法贸易等原因流散异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物回归进程不断加速。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迄今为止成功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重返祖国。2019年,大沽铁钟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与众多海外追索流失文物共同讲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和平发展的大国担当。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这个暑假,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带孩子们纷纷来到博物馆、展览馆,与孩子们一同回顾中国近代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来自吉林的高中生李秋曈跟随父母来天津旅游期间,专程来到滨海新区。在这里,他跟随讲解员韩余参观了大沽铁钟、登临“威”字炮台遗址,感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在历史课本上学过这段历史,了解近代史上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涌现过很多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但今天听讲解员全程讲解,我更觉得印象深刻,仿佛那段历史就在我的眼前重演,乐善的英勇形象在我眼前栩栩如生。”
站在“威”字炮台遗址上,他眺望海河,说:“这是我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看天津。我脚下的土地,曾是抗击外侮的前沿阵地,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见证,而远处那座壮观的海河大桥,正托举着城市的腾飞,这繁华里,既有先辈们用热血铺就的底色,更有后辈们以自强续写的新篇。”
在日常工作中,韩余接待过上万名游客。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十月,一位年近九十岁的老人独自来到博物馆。出于对历史的热爱,原本40分钟的讲解,因为老人对历史细节的追问延长到了两个多小时。
“当我向老人讲述展厅中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时,他默默流下了眼泪,声音也哽咽了,那一刻,我深受感染。我认为,博物馆讲解员要做的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与观众一起透过文物回望革命历史,感念强大的祖国。我会把这个使命一直传递下去。”她说。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 臧一凡 张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