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 天津市北辰区刘园祥音法鼓传承非遗之光

何以中国 | 天津市北辰区刘园祥音法鼓传承非遗之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7 13:0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07 13: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暑假期间,天津市北部的一个镇子里时而传出震耳欲聋的锣鼓声。

循声走去,在标着“刘园祥音法鼓训练基地”的一排房子里,小到5岁、上到80岁的几代人相互交流着一项拥有2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是刘园祥音法鼓的发源地,他们使用的乐器、装饰,也是从清朝传承下来的。

刘园祥音法鼓出现于清代道光年间,它原在寺院娘娘出巡时以随驾法鼓会的形式表演,主要流行于天津市北辰区内。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员们在训练基地学习刘园祥音法鼓传统技艺

“我们免费教授祥音法鼓的历史起源和武术动作,希望能激发孩子们对这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兴趣,”55岁的刘园祥音法鼓第五代传承人刘玉新说。

刘玉新是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天津16位入选者之一。他说,刘园祥音法鼓主要有鼓、钹、铙、铛铛、镲铬儿5种乐器,乐队的五声打击乐按各种乐谱演奏,配合各种表演套路和动作,包括单打、轮打、合打等方式。

在刘园祥音法鼓的教学与练习现场,刘玉新一边手持鼓槌讲解,一边亲自示范鼓点的节奏。学员们围成一圈,目光紧随他的动作,手中的乐器随着他的鼓点轻轻敲击,刘玉新也时不时停下纠正学员的姿势与力度。乐器间配合默契,交替响起,乐声渐入佳境,现场洋溢着传承的喜悦与希望。

“我们的学员主要来自我们镇子上,我们也积极参与各类演出来更多的宣传这项国家级非遗艺术,”他补充道,每年,法鼓会会联合其他非遗项目如高跷等开展“运河之春”花会演出活动。

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刘玉新带领刘园祥音法鼓鼓会出行,彰显非遗魅力

“我们老一辈技艺传承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以往宣传方式多局限于演出宣传,技艺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力量,通过提升文化素养带领非遗走出去,”他说。

八月,孩子们放暑假,有了集中训练的时间。刘玉新和其他老一辈的鼓法爱好者们的欣喜溢于言表。他们给孩子购置了一批笔记本,希望他们把学习的心得记录下来。这一天,孩子们正在有序地签字领取来自爷爷们的礼物。透过粉色的带着老式塑料皮的笔记本,似乎能看到老人们挑选礼物时淳朴而笨拙的爱意。

“训练基地难得这么热闹,我们坐在这看着孩子们,似乎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希望。现在的传承不容易,有的孩子学习忙,有的孩子嫌苦,学几节课就放弃了。能坚持学下去的孩子我们都非常珍惜,”他说。

冯骥才先生与刘园祥音法鼓几代传承人及爱好者合影留念

训练基地的墙上,挂着一副巨大的合照,是2011年冯骥才先生给鼓会捐款五万元,在鼓箱揭牌仪式上和三代传承人及爱好者一起拍的。刘玉新指着前排坐在老人怀里的小孩说:“这是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刘向隆,那一年他才3岁,就开始学习刘园祥音法鼓了,现在他上大学了,暑假回来还在这里练。”

刘园祥音法鼓培训基地已经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和北仓小学合作,在教学周的每周四或周五开设一个小时的刘园祥音法鼓培训课程,刘玉新补充道。

“我的女儿从三岁起便开始接触并学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前来陪同孩子训练的家长刘向前说。

他解释道,一方面,参与训练让孩子的课余时光变得充实而多彩;另一方面,孩子所学的技艺还能在学校活动中登台表演,这让孩子倍感自豪,“我们也由衷地感到欣慰并全力支持。”

刘园祥音法鼓演出现场观众云集,共享非遗盛宴

“文化是学习的基础,尤其在AI和机器人快速发展的今天,缺乏文化基础会影响技艺的传承,”摄影爱好者刘德亮表示。他经常跟随刘园祥音法鼓演出,从摄影的角度展现该项非遗的魅力,并设立了1700元的奖金以表彰那些在技艺与学业上均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员。

“未来,希望能将AI技术融入祥音法鼓的表演形式中,使其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保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刘德亮说。

天津市北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计88项,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曲艺、体育、美术、技艺、医药及民俗等多个领域,众多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生动体现了北辰区的文化多样性。

北辰区文旅局副局长马春艳介绍说:“近年来,北辰区不仅完成了多批次非遗项目的申报与认定工作,还通过举办各类非遗展览、赛事及体验活动,有效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刘园祥音法鼓这项非遗技艺作为天津市津派文化的一个缩影,其非遗项目的成功保护与传承也体现了天津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 陈祎鋆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