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枚拇指大小的膜片化油器,在位于静海区高新产业园天津斯帝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帝博”)的生产线上流转,即将乘海船、越山关,抵达印度、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应用于农业机械与园林设备中。
这些标注着“Stable”(斯帝博)标识的中国零件,正用“小身材”撬动大市场,成为连接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经贸纽带,在国际市场上勾勒出“中国智造”的鲜明轨迹。
走进斯帝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流转的轻响与数字屏上跳动的生产数据交织成曲。工人们熟练操作着自动化设备,一批包含500件GX35化油器、500套维修包及1万个小油杯配件的货物正完成最后质检——它们将发往印度,用于当地割草机的核心动力适配。
“去年印度客户首次订购了6400件,用后反馈‘性能稳定、适配性强’,今年直接复购。”天津斯帝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家刚拿起一件产品介绍,“这些零件耐磨损、不罢工,是客户最看重的硬指标。”
这份从容的底气,源自企业15年如一日的技术深耕。作为膜片化油器领域的“隐形冠军”,斯帝博科技不仅配备全套国际先进生产与检测设备,更将全球膜片化油器标杆企业60余年的研发、匹配与生产经验“消化吸收再创新”,淬炼出独特的加工、装配与检验流程。
“从材料选择到工艺标准,每一环都瞄准国际高端。”刘家刚坦言,企业还搭建起智能数字系统,让“中国智造”更具竞争力。
智能车间里,搭载机械臂的自动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精度误差大幅降低;MES(制造执行系统)与ERP(企业资源计划)深度融合,订单排产、质量追溯全流程透明可管。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刘家刚指着一旁数字屏幕上的实时曲线,“哪道工序有波动?哪个零件的良品率需优化?系统一目了然,我们能精准‘把脉’生产。”
技术的精耕细作,换来市场的“双向奔赴”。斯帝博的外贸版图,恰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需求高度契合——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农业与园林机械市场蓬勃发展,而斯帝博的化油器凭借稳定的性能、强适配性,成为这些领域的“刚需配件”。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企业外贸销量达5万余件,同比增长63%。产品已远销巴西、泰国、哥伦比亚等多国,在不同气候、海拔、作业场景中验证着“中国品质”。
随着上合组织峰会即将在天津启幕,区域经贸合作的浪潮正奔涌而来。“这不仅是天津的机遇,更是‘有技术、有产品’制造企业的舞台。”刘家刚指着车间另一侧新投产的航模无人机生产线介绍,“我们刚完成样品测试,性能完全达标——这是瞄准上合组织成员国新兴市场的‘新赛道’。”
刘家刚口中的“新舞台”,远不止于现有产品。“我们会紧抓峰会机遇,深耕印度、巴基斯坦等核心市场,探索与更多上合伙伴的技术研发协同、供应链联动。”刘家刚语气坚定,“未来,我们要让‘Stable’不仅成为国际高端市场的‘中国标签’,更成为全球膜片化油器领域的‘技术标杆’。”
从一间10几人的小厂,到年出口超5万件的行业标杆;从替国际品牌代工,到“Stable”被海外客户主动“点名”采购,斯帝博的故事,是中国制造从“量”到“质”跃升的缩影。当“中国智造”扎根实业、深耕技术,再小的零件,也能成为撬动全球市场的支点,再平凡的“中国智造”,也能在世界舞台上闪闪发光。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孙蒙蒙 张厚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