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南开学校历史上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校殇日”。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先生提出“爱国三问”90周年,在“校殇日”当天,“纪念抗战伟大胜利,传承南开爱国主义精神——南开系列学校‘7·28校殇日’88周年活动”在南开大学举行。师生校友以庄严的鸣钟仪式和深入的学术座谈追忆那段峥嵘岁月,致敬南开先辈们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以此铭记抗战历史、传扬爱国精神、汲取前行的力量。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校长陈雨露,张伯苓老校长后人张元龙等南开创办人亲属代表,副校长白承铭,校长助理于海,校党委常委刘凤义,天津市严修研究会、张伯苓研究会代表,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代表,南开系列学校师生代表以及南开大学党委学工部、团委、校友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参加活动。
在鸣钟仪式上,师生校友代表缓步走到南开大学校钟前,首先庄严鸣钟7响,随后再鸣28响,寓意铭记7月28日之南开校殇。
“过去的历史我们不能改变,未来的道路我们坚定前行!南开人,必将永不忘‘7·28’血雨腥风, 恪守革命遗志,弘扬爱国之情,以愈挫愈勇为奋斗底色,令南开精神永存永驻!”活动倡言以史为鉴、警示后人、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自强不息、胸怀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回望88年前,当侵华日军的铁蹄踏入华北,南开因其鲜明的爱国立场首当其冲。从7月29日凌晨至30日,日寇对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等南开系列学校实施有计划的毁灭性轰炸。思源堂、秀山堂、木斋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在烈焰中倾塌。南开罹难,不仅是学校之痛,更是中华民族苦难的缩影。侵略者的暴行,意在摧毁中国的文化与教育,扼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然而,他们低估了南开人的坚韧,更低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张伯苓老校长悲愤宣告:“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成为南开人在国难中坚守信念的宣言,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南开师生千里跋涉,辗转昆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华民族存续了宝贵的文明火种,为国家富强培育了大批的栋梁之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传奇。
今日之中国,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日之南开,更以崭新的姿态矗立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前沿。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校钟,不仅铭刻着民族的伤痛,更激荡着奋进的力量。她时刻提醒着我们:唯有铭记历史,方能烛照未来;唯有自强不息,才能永续辉煌。“南开校殇日的记忆,是我们共同的伤痛,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继承先辈遗志,弘扬南开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让南开的事业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白承铭在鸣钟仪式上说。
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会长詹先华说,1945年深秋,当抗战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时任天津市长的南开校友杜建时专程奔赴重庆,向张伯苓校长肃然禀报:“校长,抗战八载,南开四千六百余师生校友,无一人屈膝事敌,无一人附逆投敌,未出一名汉奸!”詹先华说,这份用血火铸就的清白,代表着南开人在抗战中傲然挺立的脊梁。
“啊拉个亲,啊拉个恰!阿拉个亲亲,恰恰恰!嘶——嘭啪!嘶——嘭啪!南开!南开!Rua!Rua!Rua!”活动中,大家齐诵南开拉拉词。作为早期南开学校拉拉队的口号,拉拉词常见于学校大型集会活动中,在老师指挥下,全体学生高声齐诵,声音洪亮,振奋人心。在1934年的华北运动会上,南开学子曾通过呐喊啦啦词,呼吁抗日救亡。
鸣钟仪式后,师生校友代表在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座谈会,围绕伟大抗战精神和南开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深入交流。杨庆山出席会议并讲话,陈雨露主持座谈会。
全国政协原常委、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伯苓老校长后人张元龙在“请为历史背书——南开校殇始末及其世界价值”主题发言中,回顾了1937年7月南开系列学校被炸始末,分析了南开被日寇轰炸的原因,并对这段历史的传承与记忆提出建议:建议寻回在轰炸中遗失的图书、校钟等校产;建议将南开被炸的相关历史文献,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项目,以保护、铭记这段历史,弘扬中国人民为抵抗侵略而主动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提醒全人类珍爱和平,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杰在“南开——永远矗立的一座历史丰碑”主题发言中,从“生于忧患:教育救国的践行者”“唤醒国人:揭露日本侵华图谋”“抗战精神的书写者”等三个方面,介绍了诞生于近代中国民族危亡之际的南开系列学校的爱国主义传统,抗日战争中日军侵略轰炸南开的历史和以张伯苓老校长为代表的南开先贤身上愈挫愈奋、越难越开的坚韧品格。他说,南开先贤英烈用鲜血铸就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这丰碑的基石,是张伯苓老校长的“爱国三问”,抗战烽火淬炼的南开精神,已经熔铸于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南开人不断奋进。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原院长宋志勇介绍了日军轰炸南开大学的一组史料,内容包括日本报纸对南开大学校园被炸的报道、日军对南开大学校园的空袭情况、南开大学在日被掠图书及回归路径等。他认为,日军对南开大学校园的轰炸、劫掠,主要是基于政治目的。南开大学积极主张、宣传抗日,引领了天津、华北及军队抗日热情的高涨,因而遭到侵华日军的嫉恨。
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韩召颖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爬梳剔抉,回顾了抗日战争中南开大学图书馆、书籍损毁情况和南开图书馆同仁愈挫愈奋的精神。他介绍,1937年6月,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包括许多珍本古籍在内的中文图书20余万册、西文图书6万余册,其分类十分科学,说明抗日战争前南开大学图书馆已经是初具规模的现代大学图书馆。1937年7月28至30日日军炮轰南开大学时,以木斋图书馆圆顶为目标、校园夷为平地,并且以卡车入校抢劫书籍设备,焚毁木斋图书馆,当时仅抢救出3万册书刊,其余或被劫掠或被焚毁。1938年辗转南迁过程中,部分劫余图书再次被日寇抢掠,令人痛心。
张伯苓研究会理事、天津南开中学校友会原秘书长李溥在题为“说说‘抗日杀奸团’”的主题发言中,介绍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于对日寇的痛恨和对汉奸的憎恶,以南开中学学生为骨干,天津几所学校的爱国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学生民间秘密团体“抗日杀奸团”,开展多次“抗日杀奸”行动,让日伪汉奸闻风丧胆,用他们的青春热血书写抗日传奇的感人故事。他认为,“在南开的校史上,要进一步传扬‘抗日杀奸团’的故事,这是全民族抗战中的壮烈篇章,也是南开人的荣光”。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余一凡在“在继承光荣爱国传统中培育时代新人”主题发言中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生活在当下,只有始终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诞生于五四运动中的南开大学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88年前,日军对南开进行轰炸,侵略者的野蛮行径越发衬托出南开师生具有的深厚爱国情怀。今天我们率先编写爱国主义系列教材,就是要在继承南开人爱国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培育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南开大学“公能”校史文化宣讲团团员、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圣迪在“跨越88年的接力宣讲——用青春之声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发言中,讲述了自己通过校史文化宣讲传递爱国精神的经历。“南开之殇,是民族苦难的缩影。爱国主义,是南开人与生俱来的基因。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她认为,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今日之青年要做真理的“传播者”,在历史深处点亮星火,要做大地的“躬耕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山河。
杨庆山认真听取与会代表的发言后指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南开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南开系列学校自创建之日起,就带有强烈的兴学强国使命,爱国是南开与生俱来的基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南开精神,在抗战烽火中洗礼、淬炼、升华,成为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杨庆山表示,爱国主义是南开教育内涵的凝练,是“允公允能”育人理念的精髓,是南开精神中最重要的内核,是全体南开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重温90年前张伯苓老校长提出的“爱国三问”,就是要不断厚植师生的爱国情怀,让南开爱国主义精神广泛传扬,一是铸魂育人,将爱国主义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二是团结奋斗,凝聚南开人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守正创新,将南开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陈雨露在主持座谈时指出,与会代表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学习工作实际,情感真挚地讲述了南开人在抗战中爱国救国的历史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南开人传承发扬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责任担当,让我们对伟大抗战精神、南开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陈雨露强调,抗日战争中,南开师生校友以壮怀难折、弦歌不辍的精神风骨,将爱国主义精神融进了南开血脉。
与会师生代表纷纷表示,将铭记南开人爱国报国的历史,传扬伟大抗战精神和南开爱国主义精神,以“小我融入大我”的实干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 韦承金 李享 魏倩倩